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德强评谭照楚长篇小说《中师那些事》:《深情的回望》

(2022-08-23 13:30:52)
分类: 文学

深情的回望

——谭照楚长篇小说《中师那些事》简评

曾德强

 

长篇小说《中师那些事》,是谭照楚先生以安康第二师范学校生活为“模特”创作的小说处女作是一部回忆性的纪实小说,2022年3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是1987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那是为了满足全地区农村小学对教师的大量需求,在汉江北岸七里沟建设的“教师摇篮”。校为安康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安康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2005年安康卫生学校、安康师范学校、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连同它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功绩被记入了《安康市教育志》、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而它培养出来的人才,除少数远走高飞之外,遍布安康市各个角落,如今在全市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中坚、骨干作用作者就曾荣获“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校长”称号,一些转行的教师还成长为所在行业的翘楚。

面对不复存在的母校故地,可能一些从该校走上工作岗位的“二师人”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但是,这所深深影响他们人生的学校的倩影却永远珍藏在心中,那些过往的岁月以及难忘的学习和生活,在记忆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他们在这里学到了知识,强壮了筋骨,飞扬了青春,感悟了人生。《中师那些事》便是作者对自己在母校三年中师生活的深情回望。

人生称之为“母”者,除了生养自己的母亲之外,大概就是母校了。人类历史上自普及教育、普遍建立学校开始,绝大多数孩子便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母亲——“母校”。人生在成年之初、走向社会之前,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庭与学校,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家长与老师,与自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离不弃,难舍难分。你既喜欢他们,有时又讨厌他们;既恋着他们,有时又畏惧他们。就这样,一个个“精灵”飞翔了,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所以,家庭和学校(尤其是给自己提供走上职场资质的中专、大学),乃是孩子们成人、成长、成才的神圣之地。

谭照楚先生被安康二师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环境氛围滋养、教化了三年,继而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二十多年,对母校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的。能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创作出这样的长篇小说,既需要出众的才华,也需要博大感恩的情怀需要具有责任与担当意识。是母校教育培养了他,中师三年,是他成长的三年、蜕变的三年、飞跃的三年,为他现在具备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文学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部长篇小说,是一位学子最清晰、最难忘、最美丽的青春记忆,这种记忆是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是一个学生对母校赞美、感恩情愫的真诚表露。这种记忆和情愫在谭照楚先生心中不断地发酵着,终于酿出醇香的美酒。

《中师那些事》“自序”里说:“那时候学校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团结友爱,一个个积极上进,大家在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锻炼能力,追求全面发展;老师们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既对大家严格要求,又给予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大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力突出”成为那个时代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期盼。作品反映了一批从乡村走向中专校园的青年如何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珍惜大好时光的精神面貌,字里行间散发出欢快、昂扬的情调,给读者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语言流畅清新,张弛有度,富有感染力。例如运动会的环境描写、竞选班长的语言描写等,都能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产生阅读愉悦。作品表现了作者较强的写实能力,中师那些事如行云流水般地娓娓道来,令人读后如饮甘醇。

这部19万字的《中师那些事》是小说,不是回忆录,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纪实散文。在小说里,作者所就读的中师在梁州——它不是安康,而是安康的折射;作品的主角是赵弘毅——他不是谭照楚,却有谭照楚的影子,他是无数个优秀中师生的代表、缩影;“九一级五班”也是多个优秀班集体的代表、缩影那个年代的青年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是那么真实、纯洁和可贵,而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就缺乏这种精气神。这部小说反映的是那个年代上过中师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是那个年代芳华岁月对我们的砥砺和启迪给文学园地增加了一抹亮色。

据我十分有限的阅读和认知,全国反映中师生活的长篇小说不超过5部,写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也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类题材的长篇小说容易写得平淡枯燥。这部小说也不是完美无瑕,除了故事情节不够跌宕起伏外,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张力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你读过中师,阅此书一定回勾起美好而深情的回忆。其实,无论你是青年、中年或老年,可能都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温馨的回忆、一种深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师那些事》是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