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一本用心做出来的绘本讲好,让更多的孩子真心喜欢这本书,这是编辑和儿童阅读推广人共同在思考的事。书是死的,但设计是活的,这不,一本传统的视觉发现大书愣是变成了作案现场图集,阅读者直接变身为“侦探”。2024年7月4日,我们一起共读《清明上河园
骑驴记》,穿越到宋朝当侦探。
这个创意是这本书的的发行推广人童心想出来的。童心在多个学校给孩子们讲过这本书,现场效果都很好,知道我想做这本书的读书会,直接把课件就发给了我。我呢,就结合她的思路和微芒现场读者的特点,做了些微调,让整个阅读更集中聚焦到“侦查”这个话题:






趣味性和知识性是儿童读书会都会注意的角度,而在这两点之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出身的领读人,我常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这一次阅读,既是“办案”过程,也是学习事件描写的过程。
在“骑驴记”这个主线故事中,有八个细节场景:

图片上的文字并不是直接展示给孩子们的,而是在孩子们的观察和表达之后呈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不断丰富语句的内容,再与图片中展示的文字相对照,学习到事件描写的基本方法:
1、开场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对于这个场景,孩子们这样表述:一个晴朗的早晨,热闹的集市上挤满了人。爷孙俩也来到了集市上,他们要走很远的路,于是,爷爷从一个商贩那里买来了一头小毛驴。孙子看着小毛驴,可高兴了。
2、描写旁观者的反应,推进情节发展。
对于这个场景,孩子们说道:爷爷和孙子高兴的牵着毛驴往前走,突然,有一个人拦在他们的面前,不解的问他们:“奇怪,真奇怪,毛驴难道不是用来骑的吗?你们牵着毛驴,这不是傻了吗?”旁边的人听到了,都哈哈大笑起来。爷爷的脸都涨红了。
3、不断呈现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情节。
看到这个画面,孩子们这样描述:面对众人的围观,爷爷把孙子扶上了驴。驴子好像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扭着头看着,它也许在想:爷爷是不是也要骑上来?那我可驮不动啊。不过,很快,驴子就放心了:爷爷并没有上来。但是,周围的人不乐意了。
4、描写角色的动作、神态,以对话推动情节。
故事来到了这里,孩子们渐入佳境:爷爷牵着驴,慢悠悠地走着,还一边回头和孙子聊着天,爷孙俩有说有笑,好不快乐。突然,有一个胡子花白的老爷爷指着他们大骂:“成何体统,成何体统?敬老爱幼,敬老在前啊,居然爷爷走路孙子骑驴,这不是乱了套了吗?”爷爷笑着说:“没关系的,我身体好,走路轻快,小孙子腿脚弱,他骑驴不耽误行程。”老爷爷气得翻白眼,对着孙子喊:“小家伙,下来,让你爷爷骑!”小孙子乖乖滑下来,让爷爷骑在驴背上。
……
就这样,看着,说着,读着,我们了解了整个案情,要来做判断了:

孩子们的答案很自然地分成了两派:
1、爷孙俩害死了驴?
2、路人们害死了驴?
于是,我们展开了辩论。我反复提醒孩子们:用证据说话,言之有理就可以。这是批判性阅读重要的一环:从文章中来,到观点中去。
从这种各执一词的辩论中,孩子们逐渐形成了共识:
要做个有主见的人,不能人云亦云;要做个管住嘴的人,不要对别人的事随意指手画脚。
这才是真正的读有所获啊,阅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和实用性都是为了提高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服务的。
不同的阅读方式将无限地放大一本书的价值,在做了“侦探”破解了一起案件之后,我还和大家讲了我所思考的这本书的其他用法:



好书不厌百回读。你看,这样来读书的话,童书一点都不贵吧。哈哈,那就请大家囤点狐狸家全景找线索的系列图书:

你的心动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