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时读诗:小扇引微凉(七月)

(2024-07-18 14:36:42)
标签:

古诗

亲子共读

分类: 绘节气

岁时读诗:小扇引微凉(七月)

下班的班车上,虽然开着冷空气,隔壁座的同事依然摇起了折扇。翩翩之间,他需要的不是那点凉风,应该是那份摇扇的自得。于是,我也打开了包,摸出一把折扇,在手中有一搭没一搭的敲打起来。

嘿,谁还不随身带着柄扇子呢?

皇上和高官出行,自己虽然不带扇,但旁边的仪仗队可高举着“仪仗扇”呢。想了解具体情形,可以参看著名的《步辇图》。在图中,唐太宗正襟危坐于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其身后的两名宫女正高举此扇。扇子体型很大,扇柄很长,立起来比人还要高,很明显不是用来扇风的。不过,这个高大上的扇子,倒也不是只是为了展现帝王威仪,它还是有实用性的,遮阳,纳凉,挡尘,都是好用的工具呢。不过,随着礼制文化的发展,扇子倒在帝王家有了更多威仪上的作用。以致到了唐代,建立了专门的“索扇”制。杜甫在他的《秋兴》中有句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麟识圣颜”,便描述了这种制度下的场景:用扇子作为屏障,遮蔽皇上的龙颜,防止臣下的觊觎窥视。

这种使用扇子防止窥视的心理和做派其实也非帝王专属。美人亦然。王建的《调笑令 . 宫中调笑》中的首句便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我只是读到此处有些纳闷:按说美人生病也是美的,西子捧心正是以病态添娇态的典范,那这拿扇遮病容的女子,要么是不够美,要么是美的不够自信。更何况,拿团扇遮面,一张脸彻底变成了一张饼,又好看在哪里了呢?还是现代的小姐姐们更懂得其中的要点,要想遮的美,就要似遮又非遮,要遮鼻而露目,要侧颜非正面。如此咔嚓,可自赏,可转发,如今的各个景区里,便到处长着这些穿古装拿团扇拍美照的女孩子们。

女子用团扇遮面,男子能否也这样做呢?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真有这么一位以扇遮面的男子,不过他用的是折扇,半遮半挡,有点避光遮阳的用意。假如他用了团扇,那场景便是想一下也要狂笑。这种性别属性,确实是贯穿在了扇子的实际使用中。团扇纤巧妩媚,契合女性的气质和审美,以女性使用为主;折扇大开大合,更显豪放豁达,则以男性使用为主。折扇到了男子的手中,不仅是风雅的道具,也可做杀人的武器。我在网上找到一个视频,集合了热门电视剧中各位男神以扇做器武打的镜头,确实只要人不丑,那场景着实是好看的。

 也可以不用这么卖力气就让人觉得好看的。小姑娘家呢,就“轻拿小扇扑流萤”,自带灵动美。大美人呢,啥也不用做,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就穿白衣,执白扇,站在皎洁的月色中,主打一个“要想俏,一身孝”,演绎超凡脱俗之美。小伙子呢,放开点,“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多野性,多奔放。老小伙子呢,学学诸葛孔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在口才在气度。

七月流火,这个岁时也是扇子最后的舞台了。凉月既过,则正式入了秋,好看的扇子要么放入扇袋收起来,要么置于扇架做摆设,再也没有机会感受人的温度了。扇若有心,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会产生共鸣吧。无妨,秋去春又来,夏时再相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