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吃完晚饭,被我喊住了:“妈妈需要你的帮忙。”我指了指靠墙站着的大件:喏,这有个简易衣橱要安装。
小伙子稍稍推诿了一下,便蹲下来拆外包装。我赶紧跑去拎个小板凳塞到他屁股底下,然后坐在他对面陪他干活。只见思远按照大小长短把钢管和零件各自摆好,又拿起说明书反复观看——没看明白。我说:“这就像一个大号乐高拼装,对你而言小case。”他把说明书递给我,让我扫上面的二维码,可观看安装视频。看了几眼后,他把皮手套戴上,开始摆弄。第一次做组装,小伙子有点不知道力气该怎么用,哼哧拉歪地拼装了几根,皮手套已经被磨破了一小块皮。这时,我看时间也到了作业时间了,便跟他说:“剩下的,妈妈试着弄吧。”他便取下手套,起身。离开时还特意提醒我:“小心手。”
我并没有去做完剩下的安装,让各种零件依然在地上躺着。我没有力气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我想把这个活留给思远干,当做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家庭不养闲人,不养废物,再小的孩子也要也能为家里做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得是一个劳动者,脑力的,体力的。
这是思远从小到大我们一贯至今的教育理念。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是陶行知先生写的《自立立人歌》歌词。我们深以为然。劳动教育在今天被写进了教育大纲,带进了教学课堂,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当下的青少年有多么不爱劳动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劳动当从小教育,从小家、小事做起,再到为大家、做大事。
思远两岁多时,我们住在三楼。出门时,我就会喊:“思远,带垃圾喽。”他便乐颠颠地赶来,两只手提着垃圾袋,一步一晃地下楼了。到了垃圾桶前,我抱起他,他就自己把垃圾袋扔进去。我给他竖大拇指:“真棒,能为家里做事了,是妈妈的小帮手了。”大了一点,他会说:“垃圾好臭。”很嫌弃地不想去碰垃圾袋。我就弯下腰去拿,然后说:“是的呢,真的好臭。这么臭的东西总得有人扔到垃圾桶里啊。”他便会过来,抢过我手里的垃圾袋:“我来!”我就继续说:“思远不怕臭,真难得,妈妈真幸福,有这样能干的儿子。”再大些,我再这么忽悠他时,他会说:“闭嘴!”我就哈哈大笑,继续忽悠:“哎呀,说实话怎么还不受欢饮了呢,你这么好,我又没有说谎。”小伙子崩着脸,但心里没准正开着花呢。到现在,扔垃圾,取快递,这两件活大都是他干。从好友家离开时,他还会顺手把门口的垃圾带走,好友妈妈需要的时候,只要一声喊,思远就骑着小电动车去给她拿快递、送面点去了。
洗碗这件事也是从小教的。记得他刚开始学洗碗的时候,每次洗一次碗,都想在玩水漫金山游戏似的,台面上和地上都水淋淋的。我们也不管这个,就任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洗。然后,还是点赞:“爸爸妈妈享福了,吃完饭可以歇着了。”其实,他那时洗的碗我都会在后面在跟着洗一遍。但从来没被他知道。今年暑假他在家悠哉的很,爸爸就跟他商量:你是选择做饭还是洗碗?思远选择了洗碗。只是,我再也不用随后跟着洗一遍了。
做饭,是爸爸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教的。我真切地记得一件事。有一晚,我在忙,当我从书房里出来的时候,餐桌上已经摆了一碗蛋炒饭。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思远说:“妈妈,这是我炒的。”我疑惑地看向他们,爸爸说:“是他炒的,我在旁边指导的。”他那时还小小的,站在小板凳上拎着勺子就开始了厨子生涯。从炒饭到下面条,从煮好吃的方便面到下水饺做米饭,从学做番茄炒鸡蛋到学摘菜洗菜切菜,从做素菜到做牛肉炖土豆,大厨爸爸用十年时间带出了一个二厨。二厨还中西菜式都能做点。他对着短视频学做菜,做出来的还真不难吃。我的好朋友来家了,他就在厨房捣腾,然后摆盘端来,让别人羡慕我有这么能干的娃。
饭前盛饭,拿勺筷,饭后收拾碗碟,这都是思远已经习惯的了。我们一家人外出吃饭还有个习惯,就是尽量把餐具收整干净,不要留下一桌狼藉的样子。思远在我们的熏陶下和自己打工经历的影响下,把这一点做得格外扎实。休学那年,他有了个机会去一个朋友的咖啡店里打工做事。小伙子那时还没满15岁,瘦瘦弱弱的,却硬生生的干了一个月。临走,老板给了他些心意,他请哥哥去汉堡王店里吃了大餐,因为那天是他生日。然后,在他们吃完之后,他就开始干活:收拾骨头,擦干净桌面,把袋子盒子装在盘子里,然后扔到垃圾桶里,再回来把桌面擦一遍。
不怕脏,不怕累,这是小思远的优点。到了初中,这优点因为做劳动委员又被强化了。虽然学习成绩一直垫底,但每年他都能评上“劳动积极分子”,也算是个优秀学生干部了。他很在乎这个学生干部身份的。他曾经和我说:“如果不是想到自己还是个班干部,我早就躺平放赖了。那谁谁谁,我早就给他揍一顿了。”不过,劳委不好干。要能吃苦,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要能受委屈,担的下各种指责逃避;要能委下身子,把脏乱的劳动角收拾干净。我自己做班主任期间就知道这是最不好当的班干部,所以,我就一直坚持让他做这个。哈哈,我是不是坑娃的那种家长啊?到了他复学那学期,我依然把他的这个特点和老师做了沟通,没多久,新班主任就很信任地把班级卫生交给了思远。然后,那一年思远居然又拿了个“劳动积极分子”奖状。他顿时觉得自己在这个班级里被认可,有了归属感。
对于孩子而言,生活不只是学习;对于父母而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支持,去参与到各种班级活动中,出人出力,为班级做贡献。这几年,思远在运动会上,是比赛选手,也是班级旗手;在出黑板报时,是擦黑板的主力军;在文艺演出时,是挥红绸的劳动力——那次他们的节目得了一等奖,我说你们几个男生劳苦功高!他还喜欢画画,上了高中,就想着为班里画一张图挂在墙上做个装饰。结果画大了,被他送给小老师了。现在正谋划着要把这个想法完成呢。
被看见,被需要,这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来源;能成事,有价值感,这让一个人觉得自己有掌控力。父母要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大的平台,通过社会劳动让孩子不断强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要感谢我自己一直有为思远记录的习惯。这是在QQ空间里找到的一篇日志。那时,我自己还没开始做公益,但我已经开始带着思远参加公益活动了。但也没过多久,我就开启了儿童阅读公益推广之路,自那时起,思远便一直参与到各种项目中。关于这些志愿劳动的经历,在博客《乐公益,“阅”成长——小志愿者思远纪实》已经有所记录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志愿服务也是劳动教育?当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此有明确清晰的解读:



我爹在世时说过一句话,我如今深以为然:“宁愿受活,不要受话。”做事是累不死人的,眼睛里有活多做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劳动最光荣。在家每个成员做点劳动,便家和万事兴;在校大家分工合作,便能在良好环境中学习生活;在社会上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家园。于是,我们便真的懂得了这句话: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所以,在长远的一生中,父母为孩子计,就要记住:不论学业多少,不论孩子大小,他都要干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