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个晚上,在小区的健身广场上,我们一家三口边扭腰边闲聊。不知怎么聊到了网络阅读上,聊到了言情小说和废柴流小说。爷俩好像对上了什么暗号,开始了书名和角色接龙,一本本,一个个,聊得不亦乐乎。我在旁边完全插不上嘴,心里开始闷笑:“傻儿啊,你这会开心,待会要哭啊。”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爸爸突然话锋一转:“你这还哪有时间和心情学
呢?手机和电脑不没收不行啊!”儿子急得语文伦次了:“哪有啊,别啊,我这都是都是……”这是什么时候用什么看的,怎么也没办法大着嗓门解释清楚啊。我就一脸平静地继续在旁边闷笑。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后来,我和孩子爸聊天时聊到了我的经历:
我是真正泡在书里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因为我妈爱好读书,她就给我定了像《课外生活》《儿童时代》这样的杂志,还从不阻拦我每周去县文化馆看书。那个文化馆啊,如今想来应该不大,但当时对我而言就是宝库,书怎么也看不完。一楼是在馆阅读区域,从连环画册到儿童杂志到各种读物,应有尽有。二楼是需要办卡借阅的,高中时就成了我常去之地。我读小学时,我父亲在读大学中文系,他的课本就成摞地带回家,成为我读物的又一来源,其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被我多次翻看。他大学毕业后,一跃成为笔杆子,进了政府部门,自那以后,我又得以看到了《读者文摘》《辽宁青年》《半月谈》《新华文摘》。我真切记得那时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的沉醉,刚才特意查了一下,果然是《新华文摘》的选登:
只是,我看日期是1991年刊登的,算来,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对这种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都能看得入迷,果然是早熟了点。哈哈。高中时也开始买书,从小抽屉里偷出来的钱都攒着,变成了自己的藏书。还和一个摆摊的小老板交了朋友,从他那白嫖了不少好书能够带回家看,看完再还给他。我的朋友们知道我爱看书,送我的礼物也都是书。九几年还非常流行租书看,有很多这样的门面,装着各种类型的书对外出租,按本按天计价。以我的阅读速度来租书看,非常划算,所以,我那时也从这些地方看到了不少书。
好朋友是好书的源头。我有一个闺蜜,她和我聊起《平凡的人生》时,我还没看过,顿觉自己落伍了,赶紧接来读,自此入了茅盾文学获奖作品的坑,读了不少相关作品。还有一个男闺蜜,是他带我走进了三毛的世界,也一发不可收,借来看后不过瘾,先后买了三套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书。比如这套:
读高三时,我的教室旁边是学校的图书室。我都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走进去,和管理的老师打了招呼,然后就开始收拾书,再去找书读。在读书这件事上,我遇到了很多有缘人,真的回想起来都很奇妙。
高中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书的来源——我妹妹提供的。她那时是学霸,中考免试,直升高中。所以在那个暑假,她看了很多书,应该是租的。我喜言情,她喜武侠,于是,在她的带领下,我读了一点温瑞安的书,几本梁羽生的书,十几本金庸的书,若干本古龙的书。畅快啊。我妹妹读书的内容和我大不相同,也是她带我开始阅读《科幻世界》这个杂志,走进倪匡的卫斯理世界,知道有《南方周末》这个报纸……此后多年,她是不是还读这几种类型的文字我不知道,而我是一直读一直读,直到现在,我给儿子买《科幻世界》,自己订阅了《南方周末》app。
到了大学时,读书如开闸:我是中文系的学生,读书就是本业了,谁还拦我?那时,学校的租书房被我看了一半——另一半更适合男生读,哈哈。口袋里有生活费了,我就省了一部分买书,我的床上有个爸爸给我专门做的三层书架,总是摆着新书。只是那时穷,买了不少盗版书。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太老旧了,我反而借的不多。
如此,到大学毕业,我已经读书近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阅读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些在外人看来是闲书杂书的阅读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简而答之,我只能说:它们温暖、改变、成就了我。
小县城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重男轻女影响着每个家庭。所以,我自小有些自卑和敏感。父母和他人的交往不多,我们几个堂兄堂妹也不怎么来往,也没有表兄表妹。所幸,有书读。就像《简爱》里描写的那样:

也像绘本《图书馆》里所写的这样:

阅读就像一个施法的过程,打开书本时,一个结界自然形成。我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跟着文字看世态人情,看大千世界,认知得到发展的同时,是心神被安放了。文字如果可以编织,一定是最柔软最阔大的那张毯子,紧紧包裹住了年少的我,带给我安全感和舒展感。
日子是多艰的,幸而始终有书。在高二时,少女的忧伤到了最高潮,也没什么事情发生,但我已然不想活,一次次想着从五楼跳下去。那时,是好友带着朋友和三毛的书拯救了我。是的,是拯救。一个年轻女子带着我看见了全世界,她的经历带我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人性——原来,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好好活着,去遇见,去感受!格局自此打开,再也不轻言死亡。
就这样,书给我打了一针针强心剂。读过的书记住的不多,但这几句足以让我一次次包扎好自己再充满希望的走下去:“我笑,便如春花,每个人都会喜欢,任他是谁。”(三毛)“一切尚未开始,一切皆有可能。”(西蒙.波娃)“所有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尼采)“不要怕,不要悔。”(佚名)
在父母不知道的那些时刻,有书做智者,用一双历经沧桑的大手始终牢牢牵着我,向着明亮之处前行。
读的书实在有点杂,也实在都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读的,所以,我最终在哪个方面也没能成为一个专家。但杂也有杂的好处。我在大学做演讲、在电台做主持、在讲台教书,乃至现在做儿童阅读推广给孩子们讲书时,一次次发现某个内容我是有点接触的,然后顺着那个点借助网络资源,就能有更多的习得。我就像是个蜘蛛,从一个点出发,慢慢织出一张大网,虽然还是漏洞百出,但也渐渐能粘附住更多了,也有了厚重感。 
还有那些关于审美的体验,如果不是通过阅读,我如何感知?我当年迷席慕蓉的诗歌和散文简直着魔,她的《七里香》我从头抄写了一遍。在其后的各种版本的阅读中,我看到了她亲自画的各种插画。是的,她首先是个画家,然后才是个作家。那些纤细笔触描绘出的画,和诗句一起构建着美的世界,带来美的享受。插画,是那时的我获得美术欣赏的主要渠道。《读者文摘》上的插画,《科幻世界》里的配图,《南方周末》上的照片,图书的封面设计……诸如此类作品,共同完成了对我最早的美的教育。
还有那些关于人生的经验,如果不是通过阅读,我如何获得?十几岁时看到毕淑敏的《生生不已》,直接塑造了我的生命态度。一个幼女去世了,父母为了新的希望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孩子顺利出生了,母亲却去世了。我不记得那时的我在看完这个简单的故事后是否泪流满面,但我牢记住了那个标题“生生不已”。个体的生命有生死,生命本身无绝灭,所以,死有何惧?这和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中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更多的关于人性的、人际的、职场的种种知识,我都在青少年时通过阅读感知到了,如此,我最终成为了一个豁达,乐观,无畏的悲观底色的积极主义者。用今天孩子们所唱的歌词描述,就是“孤勇者”。因而,在面对学生时,我总是告诉他们:不论学业多么繁重,读些小说都是应该的,它可以弥补因为学业而无法去亲身参与的真实生活,构建生活经验,不至于成为小白。
学业总是成为很多事情不可为的借口,那我最后就从语文老师的角度讲讲读读杂书闲书的好处。“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现在都成了名言。那如何得语文,语文怎么得高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阅读。所以,又演变出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大家看看现在的高考题,语文第一题就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做好选择题。错误率极高,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读不懂。为啥读不懂?因为平时读得太少啊,没有那么丰富的知识面,那么多样的语言体验。那其他学科呢?理科我不懂,历史和政治我可以说,它们的背后站着的都是“人”。而关于人的全部学问,都在闲书中。
所以,思远能和爸爸说那么多关于闲书的话,我还蛮高兴的。这个从小爱读书的孩子,上了初中这几年,读纸质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我很遗憾他好不容易养成的这个爱好居然丢了,如今发现只是转移了一个阅读形式罢了,老心甚慰。我也曾偷偷摸摸的读书,也曾读错过书,也曾在一些时候不读书,但正是书成了我人生路上的沙砾,与各种经历一起铺成了我的路,让我成为今天的我。我们会老去,会离开,会有经验无法抵达的地方,那么,思远一生有书为伴,何其有幸?
更何况,哪里有真正的“闲”书呢?每一次阅读都算数,是不是?让孩子能够有时间读想读的书,也是做父母的格局了。你愿意去做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