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幻想的情节、幻化的人物——谈《海底两万里》的小说性

(2020-04-28 20:44:48)
标签:

阅读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幻想的情节、幻化的人物——谈《海底两万里》的小说性    “在传统的文学技巧和表现能力方面,科幻作者确实比主流文学作者差。”
                                                                            ——刘慈欣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人物、环境和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科幻小说归根结底是小说类文学作品,既是幻想小说,自然是虚构的,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也在幻想中的世界里活动和发展。所以,阅读《海底两万里》的核心依然是人物和情节。
      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不多,寥寥数人: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 “诺第留斯号”的主人尼摩船长。其中的主角自然是尼摩船长。(哦,你一定不知道,尼摩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不存在的人”。果然是一部科幻小说啊。作为“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这次海底两万里航行的主导者,一切情节的延展都由他牵引。打个比喻说,尼摩船长就是导游,其他角色就是游客。
      当然,这场探险之旅非常值得。在十个月的航行中,在贯穿数洲的游历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情节层出不穷,也构成了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 从第十六章开始,这场探险之旅真正启程。 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重要情节:
      海底探险旅行正式开始。潜艇在海面以下五十米深处穿越黑水流。阿龙纳斯教授和两位同伴尽情观赏形态美丽、活泼可爱的鱼儿。(14)
      阿龙纳斯教授和孔塞伊穿上防水衣服随尼摩艇长漫步海底平原,欣赏海洋奇物,来到海底森林,观察海底生物,还在海底睡了几个钟头,在克雷斯波岛的海底绝壁,遇到巨形海蜘蛛,打到一只海獭,躲过了角鲨的侵袭。 (15,16,17)
      潜艇在太平洋下穿行,看到一条沉船,凄惨的海难情景令人惊悚。(18)
     从瓦尼可罗群岛海底遗物中揭开在十八世纪末两艘法国探险船只失踪的真相。 (19)
     潜艇经由地球上最危险的海峡——托雷斯海峡前往印度洋,中途触礁搁浅,经艇长同意,阿龙纳斯教授和两位同伴坐小艇上格波罗阿尔岛去,采摘野果、狩猎,捉到一只被豆蔻汁给迷醉的极乐鸟,被土著的巴布亚人发现了,追赶到沙滩。土著们划来独木舟围住鹦鹉螺号,企图向阿龙纳斯教授们发起进攻。尼摩艇长将电通到艇外壳,土著人触电后吓得魂飞魄散退走了。鹦鹉螺号被涨起来的海潮托起,离开了珊瑚石床,时间正如艇长所预料的分毫不差。(20,21,22) 
      潜艇在印度洋行驶,发现水下一千米以下的海水是恒温的,目睹到海面上磷光闪烁,把大海照得如同白昼,原来是一些小水母球发光造成的。有一天,尼摩艇长突然下令将阿龙纳斯教授们关起来,并强制阿龙纳斯教授们睡眠。第二天,艇长带阿龙纳斯教授们来到五彩缤纷的珊瑚王国,把一位因伤而死的艇员安葬在珊瑚墓园里。(23,24) 
     鹦鹉螺号继续在印度洋穿行,阿龙纳斯教授们看到了基灵岛,看到了“船蛸”,在孟加拉湾漂浮着无数的尸体,还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牛奶海”。(25) 
     艇长给阿龙纳斯教授们介绍原始的采珠法和采珠人悲惨的生活,一起参观锡兰岛的采珠场,观看一颗大如椰子的珍珠。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艇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正当艇长危在旦夕时,内德•兰德一叉刺中鲨鱼要害。艇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一袋小珍珠。 (26,27)
    鹦鹉螺号在红海上劈波斩浪。尼摩艇长跟阿龙纳斯教授介绍红海得名的原因和他发现从红海通往地中海的地下通道“阿拉伯隧道”的经过。 内德•兰德在红海上用捕鲸叉勇敢地击杀庞大的儒艮。尼摩艇长亲自指挥,潜水艇顺利穿过苏伊士地峡。(28,29) 
    尼摩艇长把大量的黄金赠送给一个潜水员。鹦鹉螺号来到希腊群岛的桑多林岛附近,阿龙纳斯教授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奇景。 (30)
     鹦鹉螺号在地中海底穿行,阿龙纳斯教授看到许多的遇难船只的残骸静卧在那里,惨不忍睹。(31) 
     潜艇正沿着葡萄牙海岸行驶,在维哥湾停了下来,艇长给阿龙纳斯教授讲述1702年西班牙船只被英国海军战败沉没的历史,他命令艇员潜水搬取当年沉船上数不尽的金银珍宝。 (32)
      潜艇背向欧洲驶去,在夜间到三百米深的大西洋底去参观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洋城——亚特兰蒂斯。 (33)
      潜艇来到一个已经熄灭了的火山中心取煤炭燃料,来到马尾藻海,下潜到海底一万六千米的深度竟安然无恙。 (34,35)
      鹦鹉螺号驶向南大西洋海域,海面上出现了一群长须鲸,捕鲸手内德•兰德向艇长请求让他去捕杀,却被艇长劝住了。艇长说,人类不应该滥杀这种善良无害的动物。不一会儿,来了一大群长须鲸的天敌——抹香鲸,鹦鹉螺号为了保护长须鲸狠狠地冲杀抹香鲸。 (36)
      鹦鹉螺号开往终年积雪结冰的南极圈,冲撞大冰盖,浮出水面,登上南极大陆,观察到南极特有的美丽景观。 潜艇在驶离南极时,被一大块倒下来的冰块砸到了,潜艇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困境。 潜艇四周都围着厚厚的冰墙。艇长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轮班开凿冰墙,喷射开水阻止新的结冰。艇内极度缺氧,但秩序井然。经过共同努力,潜艇终于冲出冰墙,冲破冰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37,38,39,40)
      潜艇从大西洋往北,沿着南美洲的曲折海岸行驶,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在亚马逊河口,用印颈鱼作饵来钓海龟。 (41)
     潜艇来到留卡斯群岛附近,突然围上一群大章鱼。章鱼缠住螺旋桨,潜艇动弹不得。在艇顶平台上,人和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生死关头,尼摩艇长挺身而出救下了处于死亡边沿的内德•兰德。  (42)
     尼摩艇长为在人鱼大战中牺牲的艇员而哀伤。鹦鹉螺号继续向北,航行在墨西哥湾暖流上。艇长将自己的研究总结用几种不同的语言写成,签上名字,装进一只容器中扔进大海,希望能为人类所得。阿龙纳斯教授向他提出离开潜艇的要求遭到拒绝。暴风雨来临,艇长站在艇顶迎接风浪,岿然不动。(43)
     尼摩艇长潜入海底凭吊英勇不屈的复仇者号。 一艘战舰向潜艇发起攻击,经过几番周旋,潜艇将战舰撞沉,艇长获得了一份复仇的快感。 (44,45)
     阿龙纳斯教授逃离潜艇前听到他正在静静地忏悔;阿龙纳斯教授们三人利用附在潜艇上的小艇逃跑,可恰在此时,潜艇被卷入了大旋流中,阿龙纳斯教授们的小艇也难逃厄运。 最终,阿龙纳斯教授和两个同伴被罗佛丹群岛的渔民救起。尼摩艇长及其鹦鹉螺号一起下落不明。(46,47)
    
     在这样丰富的情节中,我们才能看清每个角色的特点:
     尼摩船长:是一位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性格阴郁,知识渊博,沉着机智,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独立,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他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时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人物形象。 
 
      皮埃尔·阿龙纳斯:法国博物学家,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40岁,博古通今,在法国出版过一本书叫《海底的秘密》。他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康塞尔:佛拉芒人,30岁,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忠实,沉稳温和,他从不大惊小怪。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尼德·兰:加拿大魁北克人,约40岁,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是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精通野外生存,他脾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当人物在情节中行动时,人物就从幻想中鲜活起来。我们会为尼摩船长的身世好奇、为他最后的结局唏嘘、为他未竟的事业祈祷。我们会为尼德兰的好吃感到好笑,会为他的技艺精湛喝彩。我们会对专业的阿龙纳斯肃然起敬,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是一个科学家不可缺失的素养。《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人,却在海底世界和自然万物一起上演了一场探险大戏。

     一百多年之后,我们依然在阅读这部科学知识已经明显落后的小说,是不是恰恰说明——小说永不过时,小说性才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