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孩子的品格》,悟育儿之道
(2022-06-03 16:52:30)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 |
为人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成长;为人师者,也需要陪伴孩子的成长。然而,孩子已满10岁,我似乎都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育儿理论,直到拿到学校赠送的一书《孩子的品格》,才开始认真地研究起育儿之道。
记得一天晚上,我拿出这本书,女儿看到书名后,转头就对弟弟说“咦,妈妈在研究孩子的品格”。我心里想,这有什么奇怪的吗?难不成我就不能看这样的书。书中内容,让我知道了不只是有心理问题才需要学习心理学,还让我知道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积极的生命要素来揭示人类积极向上的本质、规律与意义。第一次认识到心理学中的“合理化”:“合理化”又叫掩饰作用,其两种常见表现为“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这两种心理各有各的特色,否定自己得不到的、肯定自己所拥有的。书中的大量案例与我的亲身经历诸多相似,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时常想:如何让孩子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如何让孩子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读完此书,豁然开朗,用积极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是每一位父母育儿路上的必修之课。
1、“吼叫式教育”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大多数家长在陪伴孩子做作业或与孩子交流时,都会忍不住冒火,对孩子大吼大叫。但平静过后,又会反思自己,这样的行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久而久之不愿和家长交流。育儿即是育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2、消极情绪也是孩子的朋友
作为家长,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和孩子都会产生消极情绪。有些家长认为,消极情绪太负面,应该杜绝。实际上消极情绪并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的朋友。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与不良情绪和平相处,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3、促进自控力的形成
当今社会,人人都离不开手机,孩子也受到了同化,抱着手机就放不下。孩子长时间地痴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这种表现属于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学研究中的“棉花糖实验”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天生的自控者,而是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管理自己的专注度,避免自控力的过度消耗,及时修整,为身心蓄能。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正确地理解并对待孩子的自控心理资源缺失,让孩子从手机游戏中逐渐脱离出来,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设定阶段化奖励,促进孩子自生自控力的形成。
4、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闪光之处,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强的可塑性,关键要看在其成长的路上如何正面引导。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产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孩子自信力的生成,引导孩子过上幸福人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论是挫折、体验、还是荣誉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发展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5、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
家是孩子有力的精神支撑,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家都应该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有爱心和善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很多方面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效仿,所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争做优秀的父母,才能完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很欣赏书中的一句话“善良远比聪明更重要”,也很认同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的一句话“一辈子假积极,就是真积极”。那就让我认真地“假积极”去做好父母,陪伴好自己的孩子;认真地“假积极”去搞好教学,陪伴一届又一届孩子的成长。用善良去感化心灵,用聪明去引领人生,积极地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一切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