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谈16:至美至尊《西游记》屯云遮月无人识

(2023-04-10 10:28:44)
标签:

文化

喜剧小说

杂谈

分类: 王三怪客堂

 

【读好书·攀高峰】扎谈<16>

 至美至尊《西游记》  屯云遮月无人识

袈裟南台

上文《真正的好作品什么样》,讲真正的好文学作品,除了有“至美之文”外,“道”也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至尊”。

这样“文至美,道至尊”的好作品哪里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塞万提斯、哈谢克、鲁迅这些世界文坛上的泰山北斗的作品中有没有?很遗憾,没有,不是“文”不“至美”,而是“道”不“至尊”,一句“为万世开太平”,便把他们全部挡在了门外,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只有中级的“治理文化”,天花板是“道德”,突不破“道德”的天花板便不可能进入高级的“探索文化”领域,不可能找到能回答“人类终极三问”的“世界最先进文化”,所以他们的作品至多只会有“人生意义”,绝不会有“人生终极意义”,至多达到精英层级,绝达不到精英中精英的层面。这没有办法,张飞武功盖世,如果醒着无人能敌,可是酒醉睡着了,籍籍无名之辈范强、张达就能轻易割下他的脑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塞万提斯、哈谢克、鲁迅这些文坛泰斗,如果能回答“人类终极三问”,天下何人能敌,可他们回答不了,也就是说他们一个个还在梦中,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楚的作家,如何能写出“至美、至尊”的作品。

那就要问了,连这些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坛泰斗都写不出理想的好作品,还有谁能写出?有,中华民族的神奇就在这里,这样的奇人,中国古代有,当代也有。这篇文章先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达到“文至美、道至尊”境界的《西游记》。

扎谈16:至美至尊《西游记》屯云遮月无人识

先说“文之美”。此系列第二篇文《趣为夺魂第一枪》中谈到:“真,活,情,趣”是文学艺术之美的四员大将,级别是“真为士兵活为将,情为宰相趣为王”。第三篇文《喜剧是文学艺术形态之王(上)》,从技术层面分析,喜剧抢得人才最多,还有趣王坐镇,所以“喜剧是文学艺术之王”。但要注意的是,这是说一般情况,具体到每部作品又当具体分析。

《西游记》就是特例,按形态来分,它是正剧,一般只会在“真”和“活”二字上下功夫,可《西游记》却非正得很不一般。

先看其“文之美”。

谈《西游记》的文之美,首先有个形态认证问题,《西游记》是部很有趣很好玩儿的小说,能让人笑,有人根据这一点试图把它分到喜剧阵营中,其实不是。喜剧是有趣,好玩儿,但喜剧的最主要特征是“撕破伪装”,这是判断喜剧的最主要标准。撕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撕破主人公的伪装,一种是撕破事件的伪装。撕破人物的伪装,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装得很正人君子,给母亲带孝连象牙筷子都不用,却用竹筷把大虾丸子往嘴里送,这就让人看出其外表和内心的不一致了。撕破事件伪装的比如张贤亮先生的中篇小说《黑炮事件》,本来只是丢了一枚象棋子,再平常不过,却演变成了一个侦破特务的严重政治事件,公安机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真相大白,闹了一场乌龙。

《西游记》里没有这两项特征,人物都是以本面目呈现的,没有哪个人物戴面具;故事虽然云遮雾障,但只是要“文似看山不喜平”,并非要撕破什么伪装,所以不能排进喜剧小说中。这且放下,来看其文美之秘。

“真”,《西游记》的真许多人不会认同,因为世间人只见过“人道”和“畜牲道”,可实际上宇宙里不止人和畜牲两道,而是“地狱、饿鬼、畜牲、人道、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道”十个法界,《西游记》写的是宇宙的真实,是一般人认可的真实大5倍。这很难被少见多怪的人认可,所以它被判为“浪漫主义”作品。这也好,误会导致趣味,本来只是真实,因被不解的人误为神奇,反让其趣味性超出一般作品。

“活”,《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情节的起伏跌宕,在世界文学中也是罕见的风景,人物的活灵活现无人能否定,而其形像设计在许多人眼里也是超出想像,孙悟空是猴子,猪八戒是猪形,沙和尚是妖怪,其中神,仙,鬼,怪,佛,菩萨,上天入地千般变化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活出了千般“趣味”,也大大超越了一般文学作品。

“情”,《西游记》虽为正剧,却没有拉下“情”。孙悟空与唐僧的师徒情,与八戒又斗又帮的兄弟情,与观音菩萨的精诚君臣情,与花果山众猴子族类情,观音菩萨对所有众生的大慈悲,唐僧与父母与唐王等都是“情”。这在正剧作品中是罕有的。

文学之美的“真,活,情,趣”四员大将《西游记》全得,这是其“文”能“至美”的原因。

再看其“道之尊”。

观音菩萨的“慈悲,智慧,公正,宽容”,体现的正是“为天地立心”;孙悟空及众多修道之人、神、仙、鬼、怪、动物都在求道学法,以期掌握自己的命运,体现的正是“为生民立命”;唐僧到西天取经,体现的是“为往圣继绝学”;取到的经典,正是为了“为万世开太平”;而且,唐僧到西天取的经正是能回答“人类终极三问”的大乘经典,这是其实现了“道达至尊”的标志。

“文”达“至美”,“道”达“至尊”,《西游记》达到了真正的好作品的标准。然而遗憾的是,其能回答“人类终极三问”的“世界最先进文化”,也即书中所述成佛之法,不是科学的白话直叙,用的宗教语言还是隐喻,只有懂得大乘圆教大法的人才能看懂,不懂佛法是科学的人看不懂,以致人只能见其“文之至美”,却不能见其“道之至尊”,本是“两足尊”,却成了“跛脚圣”,这不能不说是个大遗憾。

如果它不用隐喻,而且把宗教名词“成佛”用科学道理讲清楚,说明宗教名词“佛”,其实就是“勘透了宇宙人生真实之理的人”,是“依宇宙法则行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科学家”;讲清所谓“成佛”,就是因考试“能正确回答‘人类终极三问’而得了满分准予大学毕业的考生”;“罗汉”、“菩萨”、“佛”翻译成当代人的语言,其实就是“硕士”、“博士”、“教授”,职称而已。事情就这么简单,可惜《西游记》是古人的作品,不了解现代、当代人的习惯,一部本应最美最尊的好作品遗憾的成了云中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