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保90-四九一电台旧址(国7)
四九一电台旧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双桥村,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于1923年7月底竣工。是一处近现代广播发射电台日式建筑群,又名为双桥电台,又称民国海军通信基地旧址。共建铁塔6座、高200多米,发射机楼一座,及7座宿舍小楼,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均为日式建筑风格。主楼为二层小楼,周围是配套建筑,周边有发射塔。截止到2013年5月存有5座建筑。四九一电台旧址是中国最早的电台,历经了北洋军阀、日伪统治和国民党政权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各地的报道中国开国大典的情况。2013年5月3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建筑群属日式别墅式建筑风格,7座小楼独立坐落在庭院的东南西北,如今只存有5座。一号楼旧时为电台官员住舍,始建于1920年。二号楼旧时为住地官兵俱乐部旧址。三号楼为民国海军通讯基地的官舍旧址。四号楼旧时为官兵和技术人员的住舍。五号楼旧时为工程技术人员住舍。六号楼、七号楼已不存在。机房仿军舰形状,旧时为民国海军通讯处,现此楼为广播系统培训中心。
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广渠快速路高架,杜仲公园站下车,看到远处密布的天线。
双桥路口向南望。

四九一台大门,安保严密。

只能拍张大门照了。


四九一电台旧址,不能入内观赏,只好借用网友的照片。此建筑群属日式别墅式建筑风格,楼基用花岗岩和红色砖砌成,桔黄色的墙体,镶嵌着白色水泥的门窗框,不规则多面坡的楼顶,覆盖着红色片瓦。7座小楼独立坐落在庭院的东南西北,如今只存有5座。六号楼、七号楼已不存在。
国保标牌。
一号楼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旧时为电台官员住舍。此楼坐落于院的南端,楼门朝北。一层有房屋8间,二层有房屋4间,木质楼梯,室内地面均为实木地板铺装,并设有欧式铸铁壁炉,保存完好。楼的基石为花岗岩,楼体为桔黄色,楼顶为不规则多坡式顶,上面覆盖着红色片瓦。门窗的边框以水泥砌成拱形和方形均为白色。错落有序,方圆结合。楼的建筑形状为丁字形东西走向。始建于1920年。
一号楼的西北角。
一号楼的东北角。

二号楼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旧时为住地官兵俱乐部旧址。坐落于庭院的南端,楼门朝北。一层有房屋3间,如今室内已改成为电台展览厅。顺木质楼梯进入二层,有房屋5间,室内地上均为实木地板铺装。楼基为花岗岩石堆砌,有的高达2米。门窗框有圆形、拱形、长方形。
二号楼的北面。

三号楼建筑面积167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西端。楼门朝东,为民国海军通讯基地的官舍旧址。一层有房屋7间,二楼有房屋3间,木质楼梯,室内地面上均铺实木地板,有铸铁壁炉。桔黄色楼体高低结合,南北走向,楼基为花岗岩,楼顶为多面坡,红色片瓦。
三号楼的东北角。


三号楼的东南角。

四号楼建筑面积759平方米,旧时为官兵和技术人员的住舍,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楼体东西走向,一层东面房屋7间,西面房屋7间,中间为楼门洞,坐北朝南。二层东面房屋6间,西面房屋6间,中间房屋3间。室内均为木质楼梯,实木地板,有欧式铸铁壁炉。此楼的基石为红砖砌成,楼顶为两面坡式,上面覆盖着红色片瓦。

四号楼的南面。

五号楼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坐落于庭院的北端,楼基为红砖砌成,旧时为工程技术人员住舍。楼顶为两面坡式,楼门坐北朝南,分隔成三个门洞,东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中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西门洞内一层有房屋4间,二层有房屋3间,均为木质楼梯,室内地面上均铺有实木地板,有铸铁壁炉,为复式结构。
五号楼的西南角。

机房建筑面积2767平方米,楼门朝西。楼体南北走向约50米长,仿军舰形状,旧时为民国海军通讯处。楼高6层为塔式,登高望远,俯瞰四周,周围一切尽收眼底。楼内设有一个约900平方米的大厅,如今已成为教学大厅。室内发射设备均为日本制造。楼基为花岗岩石,楼体为钢石结构,楼的整体颜色为桔黄色,门窗为长方形、拱形,以水泥镶砌成白色窗框。楼前有一个大型的日式喷淋圆形凉水池,现此楼为广播系统培训中心。

机房的西面。

我离开旧址的大门,沿着双桥路向西南行,路边向东望。

进入双桥路西的杜仲公园,园内种有名贵药材杜仲树两万八千余棵。

杜仲公园内的天网。





杜仲公园内的长廊。

谢谢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