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保89—戒台寺(国4)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特别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院建筑格局独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东,中轴线直指距离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殿宇依山而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和戒台殿。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其规模是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人称"天下第一坛",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高等级的受戒之所,历尽沧桑,保存完好。
千佛阁和戒台殿之间的一个两进四合院,为牡丹院,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
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离开潭柘寺,沿着108老路西行,看到路标。
三岔口拐弯,牌坊。

过停车场,继续前行。

墙上的示意图。

拾阶而上。


来到戒台寺入口。
国保标牌。
戒台寺门票45元。

戒台寺的入口大门面宽三间,上悬匾额“万寿戒台禅寺”,门前明柱上一幅对联“混沌初开五朝秉敕无双地,乾坤始奠四海修禅第一坛”。

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

山门殿前的古树。

山门殿内看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前石碑众多,四通高大石碑,记录明清两朝,对戒台寺的修建,展示了戒台寺的悠久历史。

天王殿前,北侧是钟楼。

南侧是鼓楼。

大雄宝殿面宽5间,绿色琉璃瓦覆顶,在月台之上,门额上高悬清
“莲界香林”雕龙横匾是乾隆帝手书。
大雄宝殿后面的古松——卧龙松。

千佛阁是近年新修的。
戒台殿内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门内横舫上则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树精进幢"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亲笔的"清戒"二字匾额。

戒坛,为高3.5米的汉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环坛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该戒坛为明代遗物,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戒坛殿后面的大悲殿。

千佛阁至戒坛殿之间的路东,有三座辽元时期的经幢,其中两座为法均大师纪念双幢,造于辽代太康元年(1075),是纪念戒坛创建者法均大师而立。为八面石柱体,上刻尊胜陀罗经咒,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石经幢。

另外一座经幢,十分独特,是辽代经幢座“配”上元代的幢身。此塔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268)。幢身与幢座不是同时代之物,是1949年后修建时组合在一起的。
戒坛殿前下方,有两座辽塔。

辽代法均大师的墓塔(北)和衣钵塔(南),中间有一通辽代墓碑。
北塔的西面。
北塔的南面。

北塔的东面。

北塔的北面。
南塔的南面。
南塔的北面。
树丛中的塔尖。

仰望千佛阁。

回望千佛阁。

谢谢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