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1章的学习体会——律己容人天道无亲
(2018-08-17 11:20:20)
标签:
道德经张磊律己容人 |
原文: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一、白话翻译
调和大的怨恨,一定还会有剩余的怨气,
怎么可以称为“擅为”呢?
因此,要像负债人一样(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责怪别人。
所以,合道的人像掌管右契一样(承担自己责任);
天地法则从不亲近远疏,始终服从擅于运用的人。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
调和大的怨恨,一定还会有剩余的怨气,怎么可以称为“擅为”呢。“擅为”应该是不让怨恨变大,甚至不产生怨气。那如何做呢?严以律己,待人宽容。“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就是这个意思。
契,即契券,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执右契”就是负债人,要承担借别人财物的责任,就是承担自身的责任,而不是要求别人承担责任。
徹,通“彻”,彻是税收,周制十一而税谓彻,既十取其一是周税制。“德”指“顺道而为”,懂得“顺道而为”的人,就像负债人(司“右”契),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懂得“顺道而为”的人,就像收税人(司彻),要求对方承担责任。
例子一: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就会无缘无故地生气和乱发脾气。为此,小男孩十分难过,他向他的父亲请教怎么办。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对他说:“坏脾气对人对己都不好,今后你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发脾气时就用铁锤在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后面几天里,小男孩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高兴事的时候,尽量控制不生气或不发脾气。几周下来,小男孩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开始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终于有一天,小男孩整整一天也没有往栅栏上钉一颗钉子,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父亲,见儿子的转变。父亲高兴地对他说:“今后的日子里,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或生气的话,就从栅栏里拔出一颗钉子。”不久小男孩就把钉在栅栏上的钉子全都拔掉了。父亲看到了非常开心,他带着孩子来到了栅栏边对他说道: “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改变感到骄傲。但是你看,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栅栏上留下了那么多的小孔。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上留下伤痕。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痕永远都在。
例子二:家庭关系好,因为都是坏人。一对夫妻时常吵架,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他们对门住的也是一对与他们年纪相仿的夫妻,从不闻夫妻吵架,时常要吵架的那个妻子很是羡慕。一天她碰到对门的妻子便问她其中的道理,“我们家夫妻老是要吵架,你们是怎么做到不吵的?”那位妻子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啊。”这位妻子很疑惑,那位妻子回答道,“每当发生问题时,我们俩都会承认是自己错了自己不好而向对方道歉,而你们每遇到问题都说自己没错自己好要争个高低,所以我们不吵你们要吵,这位妻子听后若有所思。
(二)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夫天道无亲,恒于善人。
《道德经》中的“善”,并非指道德性的善良,而是多指“善于”,“擅长”。如第27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
天道无亲,天地法则按照规律运行,自然对人没有亲近远疏,谁遵循谁受益,谁违反谁受损。“天道无亲”可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相互参照学习。“恒与善人”可与“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相互参照学习。这很好理解。
引申一:如果“善”作为“善良”。就不好解释,笨笨的善良人被“聪明”的骗子骗。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来会有报应;或者说“笨笨的善良人内心平和,骗子内心会内疚”,也是一种解释。个人认为“内心平和”一定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笨笨的善良人的“内心平和”更多像是糊里糊涂。骗子内心也许会因为骗人沾沾自喜,但他失去的可能是,由于他把其他人都看成骗子,内心处于“时刻警惕”,“天人交战”的状态,难以拥有安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