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3章的学习体会——大从小来 多由少来
(2016-08-07 08:32:48)
标签:
道德经张磊 |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一、白话翻译
以“无为”的态度来作为;
以“无事”的方式来做事;
以“无味”的前提来品味。
大从小来,多由少来,用合道的方式(德)来处理怨。
谋划解决难题,要从容易时入手;
为了成就大事,要从细节处着力;
天下的难题,从容易发展起来;
天下的大事,从细小发展而来;
因此,圣人始终不好高骛远,所以能成大事。
轻易许诺,必定很少坚守承诺;
轻视困难,必定容易遇到难题,
因此,圣人对难题一直警觉,始终都能不处于困难中。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指做,行。第一个为,是动词,指做,行。为,有主观,无为指不主观臆断,以符合客观规律,不主观臆断的态度来做事。
第一个事,动词,指从事,做事。无事指不创新事,含有不干扰,不搅扰的意思。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做事。顺应自然,也是符合客观,不能主观。
第一个味,动词,指品味,体味。无味,指没有味道。在正式品尝味道之前,嘴里没有味道才能真正品尝味道。引申一下,也是不能有主观臆断。
大从小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第64章)。多由少来,“九层之台,作于蔂土”(第64章)。对待怨恨,用德的方式来处理,《道德经》中德,指按道行事。怨,未结之时,本没有;即结之初,本极小,若能内省,自然风平浪静。
例子一:评委用纯净水漱口。厨师比赛的评委,在评判前一般不会吃得很饱,少吃一点就开始工作了,而且,每尝一道菜就要用纯净水漱口,然后再尝下一道。
引申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碰到容易发火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还美其名曰“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想“勒索”别人和认不清真实。比如说有人因为男朋友懒而生气,让其生气的,不是男朋友懒这个事实,而是“男朋友应该勤快”这个概念。通过生男朋友的气,可以得到两个结果,一个是男朋友变得勤快,她可以享受;一个就是能容忍懒男朋友可以让自己更高尚伟大。情绪发作时,若能忍一下,反省一下,就能风平浪静、海阔天空。
(二)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图,谋取,图谋;为,处理,治理。谋求解决难题,最好从还未成为难题的时候就开始,即防患于未然。处理大事,要从小节入手。天下的难题,是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发展而来。天下的大事,也是从细小的事情发展而来。
终,指从开始到末了,如终生,饱食终日。圣人能够始终做到防患于未然,注重解决细节问题,最终往往能成就大事。
例子一: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这句谚语反映了量变到质变。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大胖子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称为难事。但如果还未成为大胖子之前,少吃一些,注意锻炼,就不会成为大胖子,也就没有难事了。
(三)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轻易许诺,自然很少坚守承诺。轻视困难,自然容易遇到困难。
犹,本义指一种猿类动物,猿类都很警觉。圣人对困难都很警觉,在还未成为困难时,就予以解决,即防患于未然,所以能始终不处于困难中
例子一:轻诺寡信。一个人如果从未未曾许诺,自然不曾失信。偶尔许诺,因为少许诺,所以很重视,思虑的很清晰、周全,也不易失信。轻易许诺,就容易失信。举个例子,如果某人许诺一人某日某时会面,提前安排,遵守承诺会面的概率很大;如果某人许诺多人某日某时会面(假设为私密会面),最多能遵守一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