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学习体会——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2015-07-23 16:26:19)
标签:

佛学

道德经

明心见性

破除我执

内省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一、白话翻译

舍弃(超越)圣智,人民能得到百倍利益。

舍弃(超越)仁义,人民能回复真正孝慈。

舍弃(超越)巧利,强盗贼寇将不会产生。

上述三句话,作为文章(总结、学说)表达还不充分,所以让三句话有自己所隶属的文章(总结、学说)。

显现本质(素),拥抱本质(朴),减少自私的想法,减少自我的欲念,舍弃(超越)学则没有忧虑。

二、理解、经验和应用

(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甲骨文 http://s5/mw690/005OBUE7gy6U3WgPQsQb4&690 学法无益" TITLE="《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学习体会——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造字本义: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绝,舍弃,超过(如绝才)。弃,造字本义:将幼婴装在箕筐里送出门外等人收养,引申为抛弃,忘记。

个人认为本段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绝和弃的含义。绝和弃,是要舍弃,但舍弃,并不是说不做(不圣不智,不仁不义,不巧不利),而是说不沉迷,不执着,要超越。

引申一:舍与弃。金刚经经文:“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不是完全舍弃不用,而是说不执着,不受限制和拘束,脱离固有的思维束缚。人在过河的时候,需要用到筏,但过河后,继续背着筏前进,就不免愚痴。在过河时,如果没有桥,应该借助筏,不能完全舍弃不用,所以非法(不用筏,不懂得利用工具)应舍;但过河后,就还背着筏前行,就是一种执着,就被“筏”所缚住了,所以法也应舍。本段中的“绝”和“弃”跟“舍”是一样的涵义。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一样的涵义,都强调不能执着,顺势而为。

引申二:你无法放弃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与神对话》)。当想放弃一个东西的时候,首先你先拥有它(包括有能力拥有)。例如:一位少年,对一位幼儿园小朋友,说不跟他“一般见识”,他是真的放弃与小朋友一较高下,因为少年是主动放弃的。这位少年人,对一位成年人,说不跟他“一般见识”,很可能就是阿Q精神,因为他不拥有跟成年人“一般见识”的能力。

(二)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因为这三句话只是告诉人应该摒弃什么,或者说不能沉迷其中,要超越出来。作为说理,还不够清晰,所以他们还隶属于更清晰的说理,即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进一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只是告诉人民要舍弃,要超越。“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却告诉人民怎样摈弃,怎样超越。

(三)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素,指未染色的丝绸;朴,木素也(《说文》),指未加工的木材。素和朴都引申为本质,所以见素抱朴,指显现本质,拥抱本质。

少私而寡欲,指减少私欲。

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忧,造字本义:多思多虑,放心不下。绝学无忧,指超越理论知识,重视自我经验,没有思虑。

引申一:见素抱朴与明心见性。素、朴都是指事物本来的面目。见素抱朴,就是要找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同时与它合一(抱),不再被隔离。明心见性,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在较浅的层次,每个人的人生使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只是自己眼中的世界。比如一个喜欢画画,不喜欢计算的人,数学家、会计师在他眼里是痛苦的职业,画家却是最好的职业。对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来说,音乐家也是一个梦魇职业。见素抱朴,显现真我,回归真我。

引申二:少私而寡欲与破除我执。每个人的真我,都是本自具足,这个世界可以让每个人都过上富足的生活。每个人的小我,却是匮乏的,所以才会不断向外求,通过“占有”,来获得暂时的满足感,但是欲壑难填。小我产生的原因,就是被“洗脑”,即让外界的观念充斥自己的头脑。破除我执,就是清除不真实的观念,从而去除小我,回归真我。

引申三:绝学无忧与内省。重要的“洗脑”工具,就是理论知识的训练。这些理论知识,只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可能并不适应现在的情况,甚至有些知识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迷惑人的。另外,头脑为自己创造了种种问题,然后又拼命想要去解答(《在印度遇见马哈希》)。所以绝学无忧,就是通过超越知识,重视当下的经验感受,从而解放头脑,没有思虑,获得心安。内省,就是通过感受,与真我对话,回归真我。

所以三者是一,不是二,即通过内省,去除我执,回归真我。

 

 

摘抄: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与神对话》)

如果你想知道你对某些事物的真实看法,那么你应该看看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受。

人有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各种感受,而且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要承认这些感受的难度更大。然而隐藏在你最深的感受中的,却是你最高的真实。

关键在于体会到这些感受。我可以告诉你方法。当然啦,这也得你愿意才行。

我告诉神我当然愿意,但此刻我更愿意神完整地、详细地回答我第一个问题。于是神说:

我也用思维来交流。思维和感受并不相同,虽然它们能够同时出现。在用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通常使用形象和图像。由于这个原因,思维是远比单纯的话语更有效的交流工具。

除了感受和思维,我还把经验这种载体当成重要的交流仪。

最后,如果感受、思维和经验统统无效,那我就会用话语。话语真的是效率最低的交流仪。它们最容易招来错误的解释,最容易令人误会。

原因在哪里呢?这跟话语的本质有关。话语仅是声浪而已:它们是表达感受、思维和经验的噪音。它们是符号。标记。标志。它们不是真实。它们不是真正的东西。

话语也许能帮助你理解某些事物。经验容许你去认识。然而有些事情是你经验不到的。所以我赐予你其他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叫做感受。也有些叫做思维。

喏,最讽刺的事情出现了,那就是你太过重视神的话语,而毫不重视经验。

实际上,你十分蔑视经验,乃至当你经验到的神不同于你所听到的神时,你自然而然地抛弃经验,拥抱话语,可原本应该是反过来才对。

你对某件事物的经验和感受代表着你对该事物的实际和本能认识。话语只能寻求表现出你的认识,而且经常混淆你的认识。

这些都是我用来交流的工具,然而它们却不是交流的方法,因为并非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经验和所有的话语都来自我。

许多话语是别人借着我的名义说出来的。许多思维和感受被引发的原因并非是我直接创造出来的。许多经验来自这些话语、思维和感受。

难题在于如何辨别。区别来自神的信息和其他来源的消息并非易事。不过只要应用一个基本原则,这样的区分就可以很简单。这个原则就是:

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现在辨别这个任务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就算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辨认最高级的、最清晰的、最美好的也应该不难。

然而我将会给你这些指示: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三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它们之间永远是互通的。无论它们的次序如何。

拥有这些指示,确定了哪些信息来自我,哪些来自其他根源之后,惟一剩下的问题就是我的信息是否会引起注意。

我的绝大多数信息并没有引起注意。有些是因为好得不像是真的。也有些是因为似乎难以遵从。更多的仅仅是因为遭到误解。大多数是因为没有被领受到。

我最得力的信使是经验,然而你连它也置之不理。你居然对它置之不理。

 

以往经验:过去更多的是别人告诉该干什么,怎么做。

将来应用:多内省,破除我执,重视自己的感受,回归真我。

 

 

清一道德经学习群,群号254084232

本群理念:平等、尊重、自由。

理念解读: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新教育群群员更是清一山长近百万人选一,选出来的认同新教育理念,开始自我觉醒的队员。所以大家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当然也不应该狂妄自大,大家都是平等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即不伤害他人范围内的自由。

 

幸福蒲公英(总群),群号89015542

群名寓意:像蒲公英一样,随缘把幸福传满人间。

建群目的:建立一个互联互通互帮互组的平台,通过自我觉醒、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实现财富自由、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家庭和谐、幸福绵长。

鼓励群员:承担责任,争做经营者;觉察生活,传播正能量;感恩生活,分享亲身体会;参与讨论,发表真实想法;赞美他人,培养包容心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