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欧洋
欧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536
  • 关注人气:5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110):落红成阵

(2017-01-29 18:25:00)
标签:

红楼

欧洋

分类: 红楼正解
红楼(110):落红成阵
黛玉葬花的情景是书中的重头戏,极具象征意义,也是一幅经典的画卷,成了黛玉肩扛花锄的标志性造型,作者为了这个场景的展现进行了大量的辅垫,错落有致而又不露痕迹,让表面的故事和背后所隐写的历史交相辉映,精采纷呈,在第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得非常让人吃惊:
〖蒙双行夹批:至此方完大观园工程公案,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
也就是说作者费尽心思所构思的大观园的这个场景,借着元妃省亲的事,用了好几回的文字对建大观园原因、构思、建造、命名以及省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这一切本质上就是为了黛玉葬花这场大戏,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足见黛玉葬花这出戏的重要性。在第二十七回一开始就提到了:
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后黛玉心情极为悲痛地去葬花,似乎也是在送花神。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而她死的时候作者再次使用了假语村言,通过一个小丫头的信口胡说,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晴雯所象征的意义:
“(晴雯说:)‘宝玉那去了?’我告诉他实情。他叹了一口气说:‘不能见了。’我就说:‘姐姐何不等一等他回来见一面,岂不两完心愿?’他就笑道:‘你们还不知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我如今在未正二刻到任司花,宝玉须待未正三刻才到家,只少得一刻的工夫,不能见面。”
这段描写有两点非常重要,因为晴雯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影射黛玉之死,所以第一点是在暗示我们黛玉死的时候宝玉没有赶回来看她,应该是因为贾家遇到了天大的灾祸,所以二人被迫分离,从此成了永别;第二点我们可以领悟到既然晴雯都可以死后做了天上的花神,那黛玉应该更得是花神了。小丫头还信口说晴雯掌管的是芙蓉花的,于是宝玉还为她做了感人肺腹的《芙蓉女儿诔》,而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开夜宴的时候,黛玉抽签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居然黛玉抽到的也是芙蓉花!所以我们可以明白第二十七回里提到的“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自然就是象征着黛玉之死,而成了天上花神,这就是为什么在此回要送花神。在第二十八回一开始作者介绍了黛玉葬花的原因: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可我们感觉黛玉可不是随口念了几句,应该是寓意深远。这里还提到“感花伤己”,这也更说明黛玉象征着花,这里还提到了“一腔无明正未发泄”,这里提到的“无明”是不是应该可以理解为大明亡国呢?肯定是这个意思!
花落象征着黛玉之死,于是大观园成了更大意义的花冢,而不仅是宝玉和姐妹们儿时的乐园。大观园的象征意义也非常丰富,你可以认为这象征着宝玉的精神乐园,也可以象征着大明的江山,还可以象征着明亡以后汉人的葬身之地、坟场,其中所蕴涵的深意让人浮想联翩,各种寓意我们都能挖掘出来。在第二十三回中描写: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庚侧:好一阵凑趣风。〗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这条批语说得很对,风很凑趣,正需要花落的时候它吹了过来,让这个情景更突出了。大量的桃花花瓣纷纷落下,满满地铺在地方,所以才叫“落红成阵”,这里强调的是数量多,排列密集,而在《葬花吟》中还有这样的描写: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感觉黛玉身处在一片落花的海洋之中,而且这些描写更强调的是一个“红”字,虽然黛玉第一次葬的是桃花,而桃花大多应该是粉色的,但说成红色也没有问题,这样正好与朱明联系上,也就是说作者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突出跟红色有关系的细节来。到了第二十七回葬花之前要这样一个描写:
(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庚辰眉批: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写《葬花吟》?《石头记》无闲文闲字正此。丁亥夏。畸笏叟。〗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
我们看作者从宝玉看到落花后而联想到黛玉葬花,非常的自然,而这个时候地上的落花不再是前面提到的桃花了,毕竟过去了一些天,而这时地上的落花是“凤仙”和“石榴”等,这两种花的花期有一定的差别,可作者有意让它们一起落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花都是红色的,网上说用凤仙的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而石榴花更是火似火,古诗中有大量这方面的比喻,另外在第五回中元春的判词中的“榴花开处照宫闱”也是指火红的一大片石榴花的情景。作者有意将黛玉葬花过程中的花都描写成红花,其目的更加明显了,这不仅是哀伤黛玉之死,这象是在哀伤朱明之亡!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