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44):《凤求鸾》中的秘密

标签:
红楼欧洋 |
分类: 红楼正解 |
在第五十四回里有一个“男王熙凤”的情节,我相信以前应该从来没有人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所以一直感觉这样的情节太古怪了,而现在在我的这个思路下就都终于可以看懂了: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风。”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
之后作者借贾母之口痛批了古往今来书中的俗套子,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对《红楼梦》一书高超的创作手法的自夸。我们看这段文字里有四个很重要的信息:
一、《凤求鸾》的故事发生在“残唐五代”、“残唐之时”,跟明末一样也是一个王朝的末世。
二、《凤求鸾》故事的主人公也叫王熙凤,凤姐居然不在乎,还让说书先生只管说。
三、《凤求鸾》故事中的王熙凤是个男的,而贾家的王熙凤是个女的!
四、残唐是历史上宦官专权危害最大的时代,这一点也与明朝天启年间非常相似。
这其中最大的难题是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同名同姓却不同性别的王熙凤呢?《红楼梦》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节,其实越是奇怪的、不可思议的内容越是重要,这些地方都是作者想向我们传递一些很重要的信息。我认为在这个情节里作者想告诉我们《凤求鸾》中的向雏鸾求婚的男王熙凤是与贾家的女王熙凤所影射的是同一个历史人物,而这个历史人物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这里指的自然就是太监!作者真是煞费苦心呀,而且这段情节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暗示,如果我们像“红学家”一样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清朝,那真的打死你你也看不懂这段内容。
对于《凤求鸾》这段情节,顺着我的思路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惊人的内容来,不过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样一些史料:魏忠贤入宫前叫魏进忠,小名魏四,进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后来由才人王氏复姓,也就是让他重新开始姓魏,最后改名叫魏忠贤,而他的两个名字里都有个“忠”字。也许正是因为才人王氏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所以书中王熙凤才姓王。《红楼梦》中有一种写作手法,我称之为“传影”,我会在后面用几章的篇幅专门进行介绍,“传影”的手法非常重要,可以说在书中到处使用,它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在描写一个人物的时候,他身上的很多特点,包括家人以及朋友的情况,实际上都是这个角色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特点或属性,这个分析起来非常复杂,所以需要看我后面专门的章节,但在这里我只能超前一些介绍,不然关于王熙凤的这些内容不容易理解。在《凤求鸾》的这段故事中,如果我们仔细看,并根据“传影”的写作手法,我们会发现更多秘密,先看看说书先生是如何介绍男王熙凤的:
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
我在前面说过,作者在书中用“金陵”代指明朝,这是个很重要的暗示,这里说的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实际上指的是明末时期。而这个男王熙凤的父亲居然叫“王忠”,名字里有个“王”字,似乎指的是王才人的“王”,“忠”字指的是魏忠贤、李进忠这两个名字中的“忠”,这个“王忠”也做过大权在握宰辅,其实这些都有魏忠贤的影子,所以才叫“传影”,毕竟作者无法把魏忠贤身上所有的这些特点放在书中一个人的身上,所以只好分别放在不同人的身上,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人关联起来,共同来反应这个历史人物和一些史实,这一点非常特别,是自古以来其他书中所没有的手法。
而说书先生还特意提到了“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这一点非常经得起推敲的。天启年间,魏忠贤大权在握,成了九千九百岁,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确实可以称为宰辅。天启皇帝在1627年年纪轻轻得病死去,而魏忠贤这个时候并没有立刻倒台,而在崇祯朝还坚持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是掌握大权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曾做过两朝宰辅”!
《凤求鸾》这段故事的描写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暗示,我们接着往下看:
女先生又说道:“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而这个男王熙凤接下来的故事居然与姓李的有关系,而这个“李”又是“李进忠”这个字中的“李”,我们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说书先生为我们提供了:“王”、“李”、“忠”、“宰辅”、“金陵”等信息,我们一直以为这些都是作者随手写的,然而没想到这里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影射,而且都与魏忠贤的身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希望大家仔细体味这些内容,应该会恍然大悟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后一篇:红楼(45):史书中的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