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封神72:渭水访贤本是局

(2017-01-27 01:35:35)
标签:

封神

欧洋

杂谈

分类: 封神新解
      

封神72:渭水访贤本是局


      文王姬昌渭水访贤,看似是偶遇渔樵唱诵歌谣,得知子牙乃不出世之大贤,于是登门拜访,礼聘子牙。一切顺理成章,仿佛天成。其实,这都是姜子牙苦心安排,巧妙设局所致。
  那么,在这段访求贤才的君臣佳话中,姜子牙在暗中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且说姜子牙在七十二岁离开昆仑山,在朝歌呆了七年。在七十九岁的时候,他离开朝歌,来到了西岐。
  按照师父元始天尊的安排,姜子牙必须在八十岁时“巧遇”姬昌,得到重用,从此开启人间富贵之路。
  只是,姜子牙要如何在短短一二年间,就让自己的名声被姬昌所知,被姬昌重用呢?
  自个儿主动上门、毛遂自荐?若是那样做的话,或许姬昌也会给个一官半职,但绝不会引起重视,封候拜相更是绝无可能。哪个大贤会这么掉价,送货上门?
  姜子牙已经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去按部就班。他要做的,是一举成名,一步登天。
  于是,精心谋划,苦心造势,就成了姜子牙崛起的必然选择。
  在一二年间,姜子牙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其一、渭水垂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则歇后语,在中国可谓老少皆知。
  姜子牙初到西岐,急需闯出一番名气。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微信,有微博,有优酷等各种新媒体,还有电视、电影、报纸等传统媒体。种种媒体流行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非常快速。些许小事只要有噱头,有亮点,就可以得到快速传播。
  古代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手段贫乏。可是,古人姜子牙的观念一点也不老土。他硬是靠着最简单、最朴素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渭水河畔数百里方圆,为自己成功树立起大贤的光辉形象。
  姜子牙是怎么做的呢?
  他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到达固定地点钓鱼,每次钓鱼所用的鱼钩都是直钩(如同一根针)。并且,当有人围观的时候,姜子牙会故意把鱼钩捞起。在众人嘲笑姜子牙很傻,竟然用直钩钓鱼的时候,姜子牙就会摆出一副高人模样,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姜子牙这几句诗非常有讲究,向围观者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他不像茫茫多的隐士一样,标榜淡泊名利,而是宣扬自己想要谋求人间富贵,只是,他绝不会像一般人一样,走常规途径为官。
  最开始,大家都把姜子牙当成一个笑话。人们疯传,渭水河畔有一个脑袋有毛病的老头,正在用直钩钓鱼,还说自己要当王侯。许多渔夫、樵夫不远数十里跑去观看。
  姜子牙从不躲避众人的围观,他每天准时出现在渭水河畔,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用直钩钓鱼。一边钓鱼,姜子牙还一边唱歌。
  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人们的观念渐渐发生了改变。或许,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大贤?或许姜子牙真的有朝一日能富贵?
  不知不觉,渭水百姓对姜子牙的看法有了改变,从陌生变成了熟悉,从鄙视变成了崇拜。
  靠着长时期非主流的言行,姜子牙终于在渭水两岸百姓心中成功树立起一个热衷富贵却又不同流俗的高人形象。
  其二、以歌自荐。
  姜子牙在钓鱼的同时,还经常唱歌。他唱的一些歌谣,看似随口吟诵,其实每一篇每一句都是他进行创作。
  围观的渔夫、樵夫们听姜子牙唱的好听,歌词也蛮有味道,于是也加入传唱队伍。久而久之,姜子牙创作的歌谣成为渭水两岸娱乐圈最红的神曲。
  在姜子牙八十岁那年春天,文王姬昌出门郊游,路上先后听到了渔夫、樵夫唱歌。每听一曲,姬昌必然慨叹:“此中必有贤人!”
  那么,姜子牙所创作的歌谣到底说的是什么?为何会让姬昌激动呢?
  我们先看看渔夫吟诵歌谣: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旗一举民安止。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纲恩波将歇息。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这歌词大意是说,夏朝末年,桀王暴虐,于是成汤起兵,先是讨伐葛国建立威信,然后一举扫灭夏朝,夺取天下。一晃六百年过去,商朝已经没落,如今的帝王(纣王)昏庸无道,天下百姓水深火热。我本是不问世事的隐士,对于富贵荣华没有半点欲求,我所追求的只是钓钓鱼儿,看看星星,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我们稍一对比,就可以发现歌谣所唱和姬昌所处非常相似。昔年的夏桀,正是如今的商纣,只是不知当下的自己(姬昌)有没有可能像当年的商汤一样,一统天下,建立全新的帝国。
  姬昌知道,要想让西岐崛起,单靠自己这点班底绝对不行。他必须访求大贤。如今歌谣中就有人自称是高人,让他如何不激动?
  樵夫所唱与渔夫大不相同。如果说,渔夫说唱,重在点出姬昌所处的尴尬地位,那么樵夫说唱歌谣,重点就是突出姜子牙之非同凡响。歌谣大略说:
  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隆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君不见耕莘野夫,心乐尧舜与犁锄。不遇成汤三使聘,怀抱经纶学左徒。又不见一傅岩子,箫箫蓑笠甘寒楚。当年不入高宗梦,霖雨终身藏版土。
  在歌谣中,姜子牙宣称,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凤凰,不是没有麒麟。只是,像这样的大贤不会轻易出山。姬昌要想求得大贤,就必须像尧舜、成汤一样,恭恭敬敬亲自登门。
  很明显,我们的姜子牙同学自命为凤凰麒麟,他在告诉姬昌,要想我出山,不但需要给高薪高职,还需要不同流俗的尊崇。我姜子牙到西岐,不是来为你打工的,是来帮你忙的!
  姜子牙这两招非常管用,果然引起了文王姬昌的高度重视。不过,让姬昌下决心放在王者尊严,以谦恭之心面对姜子牙的,是因为姜子牙的第三招。
  姜子牙的第三招究竟是什么呢?
其三、收徒武吉
  姜子牙渭水设局最重要的一步,是收武吉为徒。
  武吉是姜子牙来到渭水之后,暗中观察多时,精心挑选之后方才确认的收徒对象。
  武吉何德何能,能够成为姜子牙的徒弟呢?
  武吉虽然出身卑微,只是一介樵夫,但是,其胸襟气度比那些世代贵族也不遑多让。
  姜子牙在见武吉之前,先听闻武吉唱歌,歌词大略曰:无忧樵子,胜似腰金。担柴一石,易米三升。随时菜蔬,沽酒二瓶。对月邀饮,乐守孤林。
  武吉的这段歌谣,像极了《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洞府之前樵夫所唱,满满的都是道意。
  武吉虽然贫穷,却不羡慕功名富贵,虽然卑微,却乐天知命。习武者收徒,讲究根骨,修道者讲究仙根,这武吉的根骨与仙根,就着实不凡。
  后来,武吉和姜子牙一番谈话,虽然对姜子牙自称道号飞熊,有所不满,但谈吐洒脱,言行自如,根本不像一个乡间鄙陋的樵夫。
       那姜子牙收武吉为徒,与他渭水访贤的布局,有何关系呢?
  从小的方面说,武吉可以充当姜子牙的代言人,解说者。
        姜子牙身为高人,行事当自重身份。比如外人误会子牙,嘲笑子牙,姜子牙若出面说,吵个面红耳赤,即便赢了,也是丢脸。但若由徒弟出面,说明真相,点出抱负,让百姓明白姜子牙的高明之处。就算徒弟被百姓挤兑、嘲笑,也与姜子牙的超然身份无碍。
  从大的方面说,姜子牙需要借武吉之这个人,来证明自身实力高超,足可以安邦定国,甚至是改变天命。
  文王姬昌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先天数!
  姬昌的先天数学自其母太姜,在拘禁的七年中,姬昌的先天数进一步精进,他从八卦推衍出六十四卦。可以说,在回归西岐之后,姬昌的先天数已经青出于蓝,超越了母亲太姜。
  正因为如此,姬昌在一回西岐,立刻就修建灵台。在他看来,以先天数推衍西岐命运,自然可以趋吉避凶,让西岐未来一片光明。
  姜子牙要想引起姬昌足够重视,单靠一些渔夫、樵夫唱唱歌,吹吹牛,很明显是不够的。姜子牙必须拿出一些干货,才能打动文王姬昌。
  姜子牙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让姬昌大为震动。
  他是怎么出手的呢?
  前文讲了武吉入西岐,误杀了兵丁王相,被判画地为牢,秋后问斩。是武吉向上大夫散宜生求情,于是才回到故乡。
  到了家中,武吉说明原委,其母认定姜子牙是高人,催逼着武吉向姜子牙求情。于是,姜子牙让武吉挖一个坑,躺在其中,在头前、脚下分别点上一盏灯。当天晚上,姜子牙披发仗剑,脚踏罡斗,为武吉作法。
  在姜子牙一番施法之后,姬昌再演先天数,认为武吉已经跳崖自尽,于是就放弃抓捕武吉。
  可是,等第二年春天,文王出行,在见了唱歌的渔夫、樵夫之后,姬昌竟然见到死去多时的武吉,不禁大吃一惊。
  文王姬昌说:“匹夫怎敢欺孤太甚!今非谓武吉逃躲,则先天数竟有差错,何以传世。”
  在姬昌眼中,小小一个武吉的生死,自然算不得什么。但是,先天数可是姬昌的镇国法宝。武吉竟然能逃过先天数追捕。这可就事态严重了。
  武吉连忙下跪求饶,并告诉姬昌,帮他躲过劫难的乃是道号飞熊的世外高人姜子牙。
  一听武吉回答,姬昌心中再次震动。
  原来,姬昌归国之日,就做了一个怪梦,梦中一头长着翅膀的白额猛虎从东南方冲到帐前。姬昌大惊醒来。他把这梦境告诉散宜生,散宜生连连贺喜。
  原来,这状如猛虎、背生双持的怪兽叫做飞熊,自古以来,就被看成大贤象征。当年商王武丁梦到飞熊,之后就得到了大贤傅说。如今姬昌梦到飞熊,足以证明在不久之后,西岐也将迎来一位大贤。
  之后的几个月,姬昌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此事。见到武吉,听闻能瞒过先天数的世外高人,道号正是飞熊,如何不让姬昌震惊?
  其实,姬昌能梦到飞熊,八成也是姜子牙所为。
  姜子牙虽然修仙不成,可毕竟在仙家正统名门玉虚宫学道四十年,让区区凡人做个怪梦,还不是轻而易举?
  即便是武吉误杀王相,极有可能也是姜子牙所为。
  原文如此描述杀人事件:武吉挑着一担柴往南门来,市井道窄,将柴换肩,不知塌了一头,番转尖担,把门军王相夹耳门一下,即刻打死。
  大家细看原文,短短一句话间,其实有三处巧合:
  巧合一:武吉把柴火换肩,恰巧柴火脱落,扁担暴起。
  巧合二:扁担不但打中的旁边的兵丁王相,并且恰巧打在了最为脆弱的耳门上。
  巧合三:被扁担打中的王相不是晕倒,不是受伤,而是当场死亡。
  武吉乃是砍柴担担的老手,从其说话做事看,也绝非一个粗心鲁莽之辈,为何在做把担子转换肩头这种寻常小事时,会发生意外?
  为何扁担恰巧就打中了人,并且是打中了脑袋,被打中的人还立刻就死了?
  若只有一处巧合,还可以说意外难免。但接连三处巧合,就绝不可能是巧合,而是有人暗中捣鬼。
  这个暗中捣鬼的人,就是姜子牙!
  以姜子牙的法力,他只要躲在一角,对着武吉伸伸手指头,就可以轻松做到这一切。
  姜子牙就是要让武吉打死人,然后被判画地为牢,然后他施展法术,让武吉躲过先天数追捕,然后,故意让姬昌见到武吉,亲眼见证他姜子牙道术高妙,可以逆天改命!  
  果然,在听到歌谣,见到武吉之后,姬昌对姜子牙心服口服,倾慕不已。他恭恭敬敬前往姜子牙住所。被告知姜子牙出外访友之后,姬昌半点脾气没有。他回到王府,斋戒沐浴,在三天之后,再次前往恭请姜子牙。
  这一回姬昌自然见到了姜子牙。两人一见如故,一见倾心,彼此都觉得顺眼无比。两位权谋大师强强联合,开始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