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封神71:圣人姬昌是如何治国的?

(2017-01-27 01:35:16)
标签:

封神

欧洋

杂谈

分类: 封神新解
       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纣王帝辛代表了恶的一面,那么,文王(此回姬昌已受封为王,“文”为后世谥号)姬昌就代表了善的一面。那么,被万民尊奉为“圣人”的文王姬昌与被万民唾弃为“暴君”的纣王帝辛,在治理国家方面,究竟有何不同呢?
  一、对外:尊奉商朝,谨守臣节。
  当姬昌回归西岐之后,西岐上下无不振奋。无论是南宫适为代表的武将派系,还是以散宜生为代表的文官派系,都觉得为大王子伯邑考报仇雪恨的时机已经到了。
  南宫适与散宜生联名禀奏:今西岐雄兵四十万,战将六十员,正宜杀进五关,围住朝歌,斩费仲、妲己于市曹,废弃昏君,另立明主,以泄天下之忿!
  伯邑考被纣王无辜杀害,西岐百官无不愤恨。此前,因老大王姬昌还在纣王手中,投鼠忌器,西岐上下不得不收敛锋芒。如今姬昌已经回归,正是虎入深山,龙游大海,正是英雄大展拳脚,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的大好时刻。
  可是,姬昌却将二人大骂一通,并且宣布,终他一世,绝不叛商!
  姬昌为何在儿子被残害,自己受拘禁之后,依然选择尊奉商朝,谨守臣节,终生不背叛商朝呢?
  姬昌有三大理由:
  其一,君臣有别。
  纣王身为君王,即便有错,身为臣子,也只能默默承受。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姬昌受商朝封诰,食商朝俸禄,自然就应该听从商君诏令,为商朝社稷效忠。
  姬昌的这番话看似空洞,其实符合礼法。做大事,一方面要不拘小节,另一方面却需师出有名。若纣王对姬昌残暴不仁,那姬昌自然可反。事实却是,纣王对姬昌不坏。
  其二、纣王对姬昌不坏。
  当初东南四百镇诸侯会反叛,是因为东南两大方伯都被纣王无辜杀害。
  纣王虽然将姬昌拘禁,但是,姬昌确实有散播流言、诽谤君王的罪行。故纣王下令杀死姬昌时,以比干为首的宗室贵胄纷纷为姬昌求情,一旦纣王让步,改成拘禁姬昌,比干、微子等人也就放弃了营救。
  何况,七年之后的现在,纣王不但释放了姬昌,并且封姬昌为王,让其夸官三日,荣归故里。天下人皆知纣王对姬昌荣宠有加!
  姬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夸官第二日擅自逃离朝歌,犯下藐视君王大罪,于是,姬昌才会被商朝官兵追捕。
  也就是说,纣王与姬昌之间,姬昌多少还亏欠了纣王。
  其三、伯邑考被杀纣王并不理亏。
  当然,很多人会说,纣王不是杀了姬昌儿子伯邑考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是,我们读者自然明白,伯邑考被杀,是因为妲己调戏不成,倒打一耙。可是,封神世界中的万民,对伯邑考被杀事件会怎么看呢?
  原著中说得明白,就算是伯邑考的随从也不知道伯邑考被杀的真正原因。他们知道的,只是伯邑考在朝堂上用琴砸皇后妲己,然后被纣王当堂拿下。
  纣王也是用伯邑考弑君杀后的名义,将伯邑考剁成肉酱。
  在古代,谋逆乃十恶不赦之大罪,将谋逆者剁成肉酱,完全合法!
  姬昌本人是如何评判儿子伯邑考之死呢?
  他说:“邑考不遵父训,自恃骄拗,执忠孝之大节,不知从权,又失打点,不知时务进退,自己德薄才庸,情性偏执,不顺天时,致遭此醢身之祸。”
  在姬昌看来,伯邑考会被杀,首先是伯邑考不听自己训戒,为人骄傲执拗,擅自前往朝歌救父,却又不知变通,不知进退,才德浅薄,最终方才被杀。
  一言以蔽之,伯邑考被杀,全怪他自己!
  当然,以上三个理由都是姬昌面对西岐百官,当众说出。事实上,姬昌还有一个不能公开说明的理由——即便姬昌有心反商,眼下时机也未成熟!
  为何这么说呢?
  当时天下东南四百镇诸侯已经反商,攻打商朝游魂关、三山关多年,可是,从未踏入商土一步。
  一方面是东南两大方伯各率两百镇诸侯攻打,另一方面只是商朝一镇总兵防守,为何多年下来,反叛大军都无法取胜?
  并非游魂关、三山关总兵多么厉害,也绝非他们麾下兵马多么强悍,而是东南四百镇诸侯各怀鬼胎,并不能齐心协力反抗商朝。
  新任东伯侯姜文焕与新任南伯侯鄂顺与纣王,与商朝有仇,其他四百镇诸侯可没有。他们不过是畏惧方伯,于是只能跟在他们后面摇旗呐喊而已。
  反观商朝,虽然纣王残暴荒淫,杀了不少大臣,但是,他除掉的都是朝廷高官、宗室贵胄,对于商朝的地方总兵,并无迫害。也就是说,纣王虽然在朝歌死命折腾,但商朝的地方实力并未受损。
  并且,多数的商朝关隘总兵,对纣王都忠心耿耿。
  再看西岐。
  一旦开战,西岐必将暴露出两大致命弱点。
  其一、国力匮乏,难以支撑长时期战争。
  西岐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宫适,麾下雄兵四十万,看似强大,其实实力远不能和商朝抗衡。毕竟西岐只是八百镇诸侯中一国,就算有西方两百镇诸侯支持,也远不是商朝的对手。
  高筑墙,广积粮,静观其变,等待时机是姬昌当下最好的选择。
  其二、缺乏主帅,难以对抗商朝诸多名将。
  姬昌仁德有余,权谋不足。散宜生具体办事执行力尚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眼光不足;南宫适勇悍有余,可冲锋陷阵,却不知变通,难以通观战争全局。反观商朝,有着以闻太师为首的诸多名将,许多人都有着独当一面的才略,其实力是西岐大将南宫适拍马也难以企及。
  姬昌迫切需要一个兼具将相之才的贤人。于是,在低调为君的同时,姬昌积极行动,四方打探,希望能找到一个王佐之才。
二、对内:力行教化,以礼治国。
  西岐要想强大,首先必须有一个长远且可行的治国方略。
  在世人眼中,西岐能强大,最终击败商朝,其功勋首推姜子牙。其实,姜子牙其功再大,不过是人臣。他有再好的建议,也好身为君主的姬昌、姬发能够采纳。
  因此,姬昌才是奠定西岐强大之路的关键人物。
  那么,姬昌归国之后,制定了怎样一条发展壮大之路呢?
  姬昌告诉百官:“孤既归国,当以化行俗美为先,民丰物阜为务,则百姓自受安康,孤与卿等共享太平。”
  这句话中,其实就包含着姬昌治国的核心思想:力行教化,以礼治国。

  只是,所谓“教化”,即精神文明建设是个非常虚的东西。姬昌这位大圣人是如何化虚为实,让西岐万民时刻紧跟自己的步伐呢,最终将西岐打造成天下第一强国的呢?
  姬昌一共用了三招:
  其一、高举为百姓谋福利的旗帜。
  和暴君纣王任性使气,时刻以自我为中心不同,姬昌常常在公众场合宣扬以民为重的先进思想,高举为百姓谋求福利的伟大旗帜,因此,在西岐百姓心中,姬昌拥有者无人可比的崇高地位。
  姬昌归国后,首先兴建了一座宏伟建筑——灵台。
  朝歌那纣王修建鹿台惹得天怒人怨,百姓逃离,可是,百姓听闻姬昌要修建灵台,纷纷放下手中农活,自觉前往帮助。
  只因纣王建造鹿台,是为了自个享乐,姬昌修建灵台,则是为西岐万民祈福,居住灵台之中,以先天神数为西岐趋吉避凶。
  姬昌担心扰及百姓,于是向上大夫散宜生问策。散宜生提出:对于出工一事,不做统一规定,不愿来的,不予惩罚;愿意来的,每天给工钱一钱。
  诏令一出,西岐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在当下,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千百年前,朝廷与百姓之间哪里有这种观念。文王姬昌给做了事情的民夫工钱,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可是,无论是商朝还是其他王朝,百姓给朝廷服劳役,无不是义务劳动,不但要出工出力,还要自带伙食。
  在受惯了欺凌,做惯了奴隶的时代,奴隶主给点甜头,奴隶们自然无不感恩。
  除了给工钱之外,姬昌的另一个高明举措——埋葬枯骨。
  在建好灵台之后,姬昌下令在灵台之畔挖一个湖,以形成水火相济的风水宝局。百姓们在挖土时,挖出一副枯骨。
  谁也不知道那枯骨是谁。那些百姓就把枯骨随意抛弃在路边。姬昌巡查工地时,看到了这一情景,急忙命人把枯骨捡齐,放在一个匣子中,选择一个高地,将其妥善安葬。
  老百姓们一看文王如此,感动万分。他们说:“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何况我等人民!”老大王姬昌对一副无名枯骨都能够施以仁德,妥善安葬,何况是对待麾下子民呢。
  在百姓面前,身为西岐国主的姬昌,是一个时刻心系百姓,仁德慈爱的君王。这副面貌,当然不是姬昌的全部——姬昌食子,就是明证——只是,无论姬昌还有多少个面目,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善待他们,不去肆意欺凌,就已经足够。
  其二、治理国家时将术与法结合。
  姬昌在治理国家方面,颇有自身特色。
  在《封神演义》中写了一个“画地为牢”的故事,鲜明地体现了姬昌的治国理念。
  樵夫武吉担着一担柴火,到西岐城中贩卖。恰巧遇上姬昌前往灵台。前面武士喝道,武吉连忙退让躲闪。因街道狭窄,武吉特意把柴火换肩挑。一不小心,柴火滑落,扁担暴起,把旁边的一个叫做王相的士兵给当场打死。
  见出了人命,现场一片慌乱。士兵们把武吉押到姬昌驾前。姬昌一番审问,最后判定武吉给姬昌偿命。
  在古代,即便被判死刑,一般都不会即刻施行,而是拘押起来,等待秋天再行问斩。
  西岐没有监牢。按照惯例,司法人员在一个角落画了一个圈圈,让武吉走入圈中。这圈圈就是牢房,武吉不得擅自离开,别人也不敢随便踏入。
  为何一道圈圈,就可以让囚犯不逃跑吗?
  这就要说起姬昌的特殊本领先天数了。
  早在许多年前,西岐百姓就已经知晓,国主姬昌擅长演习先天数,可预测未来。任何跑出圈圈、擅自逃离的囚犯,最终都会被姬昌以先天数找到。一旦被抓捕回来,那些囚犯将受到更加严苛的惩罚。
  凭着姬昌先天数的强大保证,西岐治安极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后来,上大夫散宜生见樵夫武吉痛哭,说家中还有老母,乞求回家一趟安排后事。散宜生一来见武吉孝心可嘉,二来觉得有姬昌先天数做后盾,于是批准武吉先行回家,安排好后事之后再回来受刑。
       最终,武吉一去不回。姬昌以先天数追踪,发现武吉已经跳崖而死,于是,追捕武吉一事就作罢。其实,武吉一直好好的活着。他得姜子牙帮助,以仙家秘法屏蔽了信号,姬昌查无可查。
       只是,姜子牙只有一个,并且,他之所以出手,也是为了引来文王姬昌。就整个西岐来说,在姬昌术与法兼施的情况下,可谓百姓安康,人人守法。
       其三、礼贤下士,招揽英才。
    善待百姓,让西岐的崛起有了群众基础。术与法结合治国,让西岐万民行事有着明确的准则。
        只是,西岐最为缺乏的,是一个文武兼备,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有着高超素养的统帅型人物。
       为了找到这个人,姬昌下令招贤,并且派遣官员到各地收集民歌,了解民情,自己也多次出城,亲自查访。
       最终,姬昌在渭水河畔找到了姜子牙。九十四岁的姬昌一见到八十岁的姜子牙,惊为天人,不但立刻任命姜子牙为丞相,并且举国相托,临终前还要儿子叫姜子牙为尚父。
       姜子牙在朝歌的表现可谓窝囊之极。那个被马氏弃如敝履的姜子牙,为何会变成文王姬昌眼中一块宝呢?
       原来,姬昌渭水得遇姜子牙,看似一场巧遇,其实是姜子牙苦心两年,精心安排的一个局。
        姜子牙是如何布局,又如何引得姬昌重视呢?请看下一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