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50:刘备如何评价“隆中对”?
(2015-07-23 18:47:06)
标签:
文化刘备诸葛亮隆中对先主 |
分类: 三国正解 |
刘备是中央左将军的级别,却没有他的实际位置,呆在新野只相当于一个小县官。髀肉复生,老将至矣,这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
隆中对。刘备问诸葛亮的话是:“怎样复兴汉室?”这只是表面意思,潜意是:“我现在的处境该怎么办?”诸葛亮比较实在,没有绕圈子,直接了当地说:你应该先割据一两个州,霸占一方,再等机会去复兴汉室。(这是为刘备个人计的。非常实际的答案。)
从28岁混军阀起,到现在47岁,在这一行干了20年。也曾割到过豫州、徐州,但又都被曹操夺回去了。现在想割荆州,若不成功,他肯定要跑去西南割益州,若又不成功,他或许还要跑到大西北去割凉州!
总之,他必须先割据一州为本,割哪都是可以滴!这个不需要诸葛亮教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是老板,别的可以都不懂,但战略一定比谁都懂。所以诸葛亮的回答,对于刘备来说,就是说了一大堆废话。如果他还要诸葛亮教他这样做的话,那他早就被淘汰了。
他要的是计谋高超的技术人才。简单点说,刘备问诸葛亮的意思是:“你帮我想个什么办法,出个什么计谋,看怎样才能把刘表的荆州割到我手里来。”他三顾茅庐,图的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什么“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诸葛亮也绝对是能够明白到这一层意思的,因为他非常清楚:刘备现在还没有立足之地,当前最迫切的是怎样先弄到一个立足之地。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了当地问刘备:“荆州是上天送给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
点到为止,双方都不再往下深说了。你若有意,我就有办法。你若无意,我何必要多说。诸葛亮的这一句反问,是相当有水平的。因为此时的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立场究竟是站在哪边?是向着他刘表?还是向着我刘备?是敌是友,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刘备当然就不能乱表态。
“将军岂有意乎?”这句话只用在夺荆州上,没用在夺益州上。背后有着强烈的潜意:“如果你想夺荆州,我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但前提是:你要先表态。这样一来,在这次二人“对话博弈”中,诸葛亮一句反问牢牢掌握了控制权。他抛开了一切假惺惺的客套话,直奔主题,明确地把话语提到了刘备最为关心的实质问题上,率先很有分寸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坦诚,以便观察刘备的态度。
而刘备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既不能说“我不要”,也不能说“我想要”,那么,他只有不回答这一个选择。这次谈话暂时就不能继续深入。
所以,这一天的初次会谈,刘备并没有获得任何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但是刘备对诸葛亮获得了好感,评价肯定是可以的,只是没小说上写的那么崇拜的不得了。
三国志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在“隆中对”这一回,刘备出了“怎样复兴汉室?”这么大一个题目,不仅仅只是问计,而且还有暗暗考核的意思在里面。别看刘备老是好哭,老是打败仗,我们得看业绩说话。他的业绩是什么?是曹操消灭不了他!曹操,厉害吧,消灭了那么多英雄豪杰,怎么就消灭不了刘备?只能说刘备在曹操之下,在被消灭的英雄豪杰之上。郭嘉也说:“刘备,雄才也!”
1.
刘备幼时师从卢植、郑玄、蔡邕等名家,讲学历算是本科(或许没毕业),诸葛亮呢?师从何人?算是成人自修的。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2.
刘备打了二十几年的仗,诸葛亮呢?没有任何业绩显示。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的水平值还是暂处于0的位置。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3. 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呢?才27岁,还没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你听别人吹一句,就指望他这个毛头小子出来安天下?开玩笑吧?
所以,对诸葛亮进行一番考核,就是必须的。你们都说诸葛亮如何能干,我凭什么相信?难道就凭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叫什么逻辑?不太靠谱的。必须亲自接触观察了才知道。
刘备是识人的。考核的结果是“很满意”,一个字:善。
接触诸葛亮只一回,刘备就要了这个人。诸葛亮给刘备的初次印象:
1.
识大体,知要害。年纪轻轻,就有这般见识,确是很难得。
2.
长相衣着,言谈举止,都是出类拔萃。确属后辈之佼佼者。
3.
直率坦诚,分寸得宜,没有过多的表面文章,是个办实事之人。
不是说二人初次见面,“隆中对”从诸葛亮嘴里一说出来,那就要马上坚决执行,永远不变了的。不存在这样的事。
“隆中对”应该只是诸葛亮交给刘备的一份答卷,还不一定算是他为刘备设计的宏伟蓝图。但是他用他的本事“对”准了刘备的心思,从而获得了老板的赏识。
至于将来究竟该怎么走,还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既可以完全照办,也可以修改后照办,还可以不照办。因为决策权在老板。局势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怎样审时度势,那还得看刘老板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