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12:曹操的英雄气概
(2015-07-21 02:11:20)
标签:
文化董卓曹操袁绍面子 |
分类: 三国正解 |
中央朝廷官员主要是由董卓的凉州部下(凉系)和原先的朝廷官员(旧系)构成的,
曹操是旧系, 不是凉系,
所以他很难得到董卓的重用。
曹操与王允合伙暗杀董卓,
由曹操一人去执行, 而王允什么也不做,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暗杀董卓的计划, 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曹操选择了放弃。
因此,
曹操如果继续留在京城, 无论是与董卓合作,
还是与王允合作, 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是说,
他呆在京城已经没有增值的希望了。所以曹操选择和袁氏兄弟一样的道路就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逃出京城,
走这一步棋的变数是很不确定的, 有可能会混好,
有可能会混栽, 没有人能保证,
所以这一步棋是在冒险。但若不冒这个险, 继续留在京城,
那么后面的变数很确定,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一定会混栽,
这是可以保证的。
在“一定会混栽”和“可能会混栽”这两者之间选择,
应该是好选的。两利相权, 取其重。两害相权,
取其轻。
曹操逃到兖州陈留地方,
和父亲商量: 打算变卖家产, 散尽家资,
招募义兵, 讨伐董卓。这个决策是需要魄力与勇气的,
这才是真正体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地方, 而不是所谓的敢刺杀董卓,
那只是说说而已。
曹父比较支持:
就是本钱还是太少了, 我认识一个巨富卫弘,
若能得到他的相助, 大事可图矣。曹操请卫弘喝酒,
卫弘答应投资入股, 出尽了家财,
也极有英雄气概。
紧接着,
曹操做了两件事: 先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太守刺史们,
共同起兵讨伐董卓。然后招兵买马, 组建自己的队伍。这个顺序是合理的,
做两件事的时间可以重叠着一起用, 如果先组建队伍之后,
再发通知, 必然会浪费时间。
曹操现在的身份应该是不担任任何职务的,
因此, 他的队伍是民营的, 和最初的刘关张一样,
不同的是本钱巨大,
他的这支民营队伍不见得比国营的小。曹操招到的人:
1.
乐进,李典,留为帐前吏。
2.
夏侯惇与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来投。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夏侯惇自小习枪棒,
十四岁就杀过人, 亡命江湖,
经历一点也不比关羽逊色。
3.
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此二人弓马娴熟,武艺精通。
创业之初, 还是家族势力为主。这些人只要是活下来的, 后来都成为元老。
曹操在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时,
他不可能预先知道谁会来, 谁不来, 因此,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力量, 他必须满发, 全国那么多州郡,
最优选的方案是: 所有的州郡全部发遍,
来了多少是多少。
发多少的选择权在于曹操,
来多少的选择权在于各地官员。发传单的成本是最低的, 只要能来一路兵马,
产出就远大于投入。所以,
发传单应该尽量的全部发遍铺个满。这样才有可能招来更多的兵马。尽管策略上可以有优选,
但结果始终是不太确定的。
曹操的传单发出后,
几乎就没有谁理他的, 曹操仅仅只招来了一路兵马。是哪一路?
袁绍! 袁绍老早就有此意, 一接到曹操的通知,
就聚集麾下文武, 引三万兵,
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袁绍这个人的身价是相当高的。
1.
出身高贵, 名门之后, 祖上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
极为显赫。朝廷、地方的许多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
2.
在所有的地方官员中, 只有袁绍曾经在中央朝廷担任过最高职务,
并且在杀太监时, 功劳最大。
3.
个人修养颇高, 有姿貌威容(即:
英俊威武), 且善作谦虚状, 又好纳名士,
好养门客, 在京城的时候, 宾客莫不争赴其庭,
来投奔他的人有时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 无论贵贱,
袁绍都会下车以礼相待。
就单单只从“面子”这个方面来讲,
袁绍这个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着其他人所无法具备的门面资源。门面资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早在杀太监之前,
袁绍和曹操就是密友, 现在,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敌人又是同一个人, 袁绍又怎会不来呢?
即使以前的关系不好, 没有任何交情, 只要是在利益一致,
敌人一致的情况下, 选择合作,
总是正选。
有袁绍的加盟,
形式就不一样了, 二人商量之后, 再发一次传单,
这次招来了十六路兵马,
加袁绍、曹操共为十八路。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
是不是说各路诸侯只给袁绍面子,
不给曹操面子呢? 有一定的因素,
也不尽然。因为大家虽然都有此意, 但都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实意图,
即不知道敌人是否一致, 其他人究竟是敌是友, 谁知道呢?
所以就都不敢冒冒然地参加。
曹操的面子小, 你一参加他, 很有可能导致敌多友少, 未灭董卓, 反灭了自己。而袁绍的面子大, 有他参加的话, 应该可以保证敌少友多一些。
不是面子表面的交情问题,
而是面子背后的利益问题, 安全保障的问题。有袁绍的面子做保障,
有野心的人们就自动的浮出了水面。
这十八路军马,
称为关东联军, 他们代表正义的力量去挑战董卓。但无论怎样,
董卓是代表政府的,
当然要剿灭、镇压这些叛军。
董卓说他们是叛军,
反政府非法武装,
这是说得通的。联军也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董卓的不是才更具攻击性。
首先,
最具攻击性的应该是质疑董卓上台当太尉当相国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的合法性, 这就说明,
董卓上台的时候, 他上面的人都死光了,
是该轮到他了。这方面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于是, 说:
董卓, 你坏, 你残暴,
你不是人! 董卓的确做过许多令人发指的事,
所以以这个名义来讨伐他, 也是说得通的。
至此, 天下形成以董卓为首的政府军, 和关东十八路联盟的反政府军, 这两大阵营的对垒。都是有理由的, 都是说的为了国家, 究竟谁是谁非? 只能以成王败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