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11:曹操刺杀董卓为何没有成功?
(2015-07-21 01:55:22)
标签:
董卓曹操王允丙方乙方 |
分类: 三国正解 |
甲方.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方.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
现在,
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应该尽全力与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这样才能更加团结丙方,
加大对甲方的攻击力度。
王允与董卓相博的方式总共只有两种:
1.
明争。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削弱董卓的势力。
2.
暗斗。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静之处直接把董卓暗杀掉了事。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而朝廷的大多数要职都已被董卓的爪牙占据了, 因此,
王允不具备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与董卓相争的条件。
如果采用暗杀手段, 王允也不具备与董卓单独相处的条件。那么, 王允与董卓之间,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这也就是说, 作为乙方的王允, 没有条件履行自己的义务。
现在,
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 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 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 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 那就是“鼓吹”, 这是一步要招,
必须“鼓吹”,
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
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
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
愿斩关入内,
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 在当时,
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 而好处却有三:
1.
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
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
鼓吹的成本, 总是为0。
鼓吹之后,
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 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当然可以狂吹,
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 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宝刀借给我, 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 以谢天下,
虽死不恨!
这样说固然很好, 但真要这样做了, 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 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见机行事,
如果单独进攻甲方,
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 刺杀董卓,
那么,
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挥刀上去乱砍,
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
则曹操必死, 这就结束, 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 后面还有变数:
2.
曹操砍死了董卓,
吕布牵马过来了, 持戟杀操, 操挥刀再砍吕布, 又有两种结果: 吕布杀死曹操,
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
几乎不可能,
假设他非常幸运,
万一砍死了吕布,
后面还有变数:
3.
曹操砍死了吕布,
被众家丁围住,
曹操挥刀乱砍,
又有两种结果:
曹操被众家丁杀死,
或曹操冲出包围,
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
曹操逃出了相府,
又有两种结果:
因此,
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
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
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
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 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 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 并且很发达,
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 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 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备合作条件, 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
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
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 刺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 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既然无法实施, 就得另做打算。最后, 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 逃离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