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07:董卓的“第一桶金”

(2015-07-21 00:28:05)
标签:

董卓

耕牛

陇西

酋长

羌人

分类: 三国正解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董卓是三国时代第一个外来地方势力把持中央朝政的“牛人”。 他废黜少帝,自称相国,独揽军政大权,出入车服行天子仪仗。排除异己,诛杀大臣,夜宿龙床,奸淫公主,火烧皇宫,掘坟盗宝,其猖狂不可一世,最终被吕布所杀。     

因为他最终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所以他只好被永久的钉在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中,所谓成王败寇。   

不过,只要翻一下正史,就会奇怪的发现,董卓在早年时期,仅仅只是一个无业游民,连工作也没有,文凭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可后来没用上几年工夫,他就做到了陇西军区的最高长官!那么,他是怎样发迹的呢?又是怎样从一个草根一跃而成为军区首长的呢?所以,这一段关于发迹的历史,还是比较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根据《三国志》记载:“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  少年时期的董卓,非常崇拜当侠客的人,所以他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游侠,在羌人少数民族地区闯荡江湖。     

游侠,对于董卓来说,说好听一点,是个侠客,仗义勇为;说的难听一点,痞子流氓,寻衅滋事。更准确的说,他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因为他一直没有找到正式工作,还在四处游荡。

《英雄记》里面记载说,董卓的父亲叫董雅,曾经当过颍川纶氏尉,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县城里公安系统的小干部。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董擢、次子董卓、三子董旻。     

很显然,董卓的父亲并不是什么高官,一个地方小官,也无力为他的儿子谋个什么特别好的工作,更不可能把他安排到省里中央去。那么,董卓这个无业游民,又是凭什么可以一跃而成为陇西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的呢? 

《英雄记》曰:“卓    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左右驰射左右驰射左右驰射。”     

是说董卓有文才、有武力,并且力大惊人,骑在马上,可以身带两张弓,左右开射。骑射技术非常之高。

还有其他资料说,董卓力能举鼎,可以单手擒获前来刺杀他的人。这也难怪后来像吕布如此英雄的人,还不敢单独对他下手,要叫上一大帮人围剿。     

由于董卓常年生活在边疆偏远地区,其性格也非常之粗野、剽悍。野蛮的性格加野蛮的体魄,使得当地人都不敢惹他,连周边的羌人也不敢怠慢。     

董卓在到羌人居住的地区闯荡期间,结交了许多当地的羌族部落酋长,由于少年董卓豪放的天性,深得那些部落酋长们的敬佩,所以这些酋长们也都非常喜欢和董卓称兄道弟。     

但是,就这样闯荡江湖,混一辈子也不是个事啊。尽管是在古代,可这吃饭、穿衣、用钱,永远都是第一等的大事。

董卓不可能向金庸小说里的大侠那样,总是有花不完的银子。只要没正事干,时间一长,总不免囊中羞涩。

所以终于有一天,董卓觉得自己再这样混下去,迟早没饭吃了,迫于生计,只好打道回府,不能再当侠客了,回到老家去,还是安安逸逸的过日子吧。      

回到老家干什么呢?“后   归耕于野”,归耕于野,就是种田去了,和诸葛亮早年一样,到乡里种田去了。     

董卓走了以后,那些羌族部落的酋长们就问,怎么这些天没见到董卓呀,这么够意思的一个人到哪去了呀,一打听,原来他回家种田去了,于是有个酋长就不远而来,寻上门拜访董卓。     

董卓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家里没什么菜,就把种田的耕牛杀了一头招待客人,大摆酒席,大宴宾客。“杀耕牛与相宴乐。”这耕牛是什么,换成现在的小型企业,那就是机器设备啊,把机器设备卖一部分招待客人,你心疼不?都招待到这个份上了,那还有啥话好说。     

所以客人回去后,就极力夸奖董卓如何如何豪爽,如何如何够朋友。于是,又有许多部落酋长们争相前来拜访董卓这个豪爽之人,董卓依然十分豪爽,打肿脸充胖子,来一个人,就杀一头牛,再来一个人,就再杀一头牛。就这样,指望耕田的那些牛,都被他杀完了,全招待了客人。     

再看看现在,谁要是豪爽地把自己家挣钱的机器设备都拿出来卖了款待客人,那还不是脑子进了水呀。     

所以,当董卓把耕牛吃完了以后,他的田,就种不下去了,要破产了。今后再怎么生存呢?陷入困境的董卓,正在发愁的时候,那些部落酋长们“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杂畜,就是牛、马、羊、骡、驴等等动物。   

也就是说,酋长们回去后,为了表示感谢董卓的盛情款待,感谢这个非常够意思非常豪放的朋友,大家就凑了一千多头牲口,一次性的回赠给了董卓。董卓这一下发财了。按现代价格估算,大型动物一个至少值1500——2000元,小的比如猪、羊,每头300——500元好卖。这一千多头牲口,少说也总值150——200万元是有的。董卓可以不用再种田了,已经发财了。凭什么发的呢?凭他的义气。    

 就这样,董卓凭着他的义气,竟意外的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都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这样看来,三国时期虽也有一些像刘备、关羽等讲义气的人,但和董卓比起来,还是略欠几分豪情的。         

当时的东汉政权逐步衰弱,农民起义不断;羌人屡屡反叛,杀掠汉人;地方豪强也趁机兼并土地,扩充势力......陇西地区,矛盾重重。朝廷既要抑制地方豪强膨胀,又要抵御少数民族进攻,还要镇压农民起义。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董卓的“义气”,就是最具有摆平、协调这三方矛盾的优势的。用一个董卓,便可以一举三得,非常经济实惠。     

于是,董卓便成为官府利用的最佳人选,提拔他出任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 一时间,董卓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董卓又可以凭籍他现在已有地位资本,再反过来拉拢更多的豪强,控制更多的羌人,吸收更多的流氓,为己所用。终于促成了董卓在陇西的势力,不断的膨胀上升。最后终于成为独霸陇西的第一大军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