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胡须多而密,用俗话说是“满面胡子”,用书面语写是络腮胡子。据说古人以胡须多为美,有男子无须不美这一说,如此不无遗憾地想:古人的审美观真是了不起。
(照片上的胡须,其实还是稍为修饰过的,理发时,把两边的理得了)
也许也不能太当真,尽管在史书里,称赞男人的容貌时,常常见到会来那么一句:“美须髯”。看那些古装戏,里面的帝王将相,几乎是清一色留有胡子。家喻户晓的关云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但除了帝王将相,古书里(主要是一些小说戏曲里)还有“才子佳人”,所谓“才子”一般指的是“白面书生”,按理说,“白面书生”中应该也有长胡须的,但大家似乎一致想当然地认为,“白面书生”脸上就应该是光溜溜的,至少在现代人的心里是这样。关于这一点,看看古装戏里那些“才子”的形象就知道。
不过这也符合某种逻辑,“帝玉将相”不大都是老头子吗(尽管也有许多年青人)?“才子佳人”当然是指年青人。说句实在话,况且看古戏曲小说里对美男的描写,也实在想不出他们会长胡子来,象与潘安齐名的卫玠,就象一个男人版的林黛玉,围观他的人多一点,竟然就能把他看病了。
但不管怎样,古代的人应该还是觉得,胡须也有它的美,有它的魅力。至少在岁数大了的时候如此。但现在什么时候才叫老,也很难说,许多六十以上的人也还算是年青人,所以,胡须不为现在的人所喜欢,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从来就不觉得胡子有什么好,自然也不喜欢自己的胡须,这大概是受环境的影响吧,现在形容胡须多的人,一般都用“胡子拉碴”的这个词,以示某人老相而不爱修饰。就算你把那一把胡子修饰得很整齐,人家还是会称你为“胡子老倌”,那怕你才三十出头。
我的胡子早早地就出来,好象十三四岁就开始长出来了,起初还是毛茸茸的,只是因为太密太多了,唇角处显得有点黑,于是无事时,就忍不住用手去拔,有时候上课时也拔,一根一根的拔了摆在书的封面上,摆满后,一看再看,还挺有成就感的。哪知这胡子越拔越粗,到后来,许多黑胡子竟然变成“红胡子”了。
我们那儿常用“红胡子”形容那些霸道的人,如果有小孩子太调皮,别人就会说:“你怕是红胡子的崽,与别个不相同”。“红胡子”生出的崽都这样,“红胡子”本人该多么了不得!看着自己的红胡子,更是不喜,想自己这内向而软弱的性格,真是败坏了这“红胡子”的名声!
现在好了,胡子几乎全都白了,但还是不能喜欢,“白胡子老倌”这词语,一般七老八十的人才用的,自己虽然岁数大了,但距七老八十似乎还远着。
所以,现在我每天都要刮胡子,由于这胡子又密又粗,要刮尽颇要费些功夫。其实不刮也不影响吃饭睡觉,但每天总是要费劲地去刮,谁叫自己不能免俗呢?这就是代价。
年青时,我的头发也很密,近两年稀了不少,但这胡子却还是那样浓密,真是该稀的不稀,不该稀的却变稀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前一段却有十来天没顾得上刮胡子,原因么,是因为家里有人在小区里购物时,与某密接人员在同一场所出现过,大数据一查就查到,当时我正在市场里买菜,接到我家领导来的电话,叫我别回家了,另外找个地方住几天,幸好这里老乡多,亲戚多,某老乡原本是一个人住,与她商量好,她去她姐姐家住几天,我与我家领导就住在她家里。开头两天,也天天说去买把剃须刀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有去买,然后似乎也就习惯了,不再去想这事了,这才感觉到,不刮这胡子,似乎也一样的过,旁人最多在初见这一嘴白胡子时惊叹一声,然后也就不太注意了。
一闪十天过去,幸好有惊无险,大家平安无事,回家照照镜子,一看,觉得这胡子确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可怕地难看,就拍了两张照片,以做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