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说的这个老师,是上篇博文《一个奇怪的故事》中的那位老师。
之所以说他靠谱。理由有三:
一:他非常清楚他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二:他也清楚自己所教内容的真正价值。
三:他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个人觉得,无论古今中外,对这三条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老师,都可称为好老师。清楚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那说明他非常懂得这个世界。清楚自己能教学生什么东西,又知道所教内容的真正价值,那不止是懂得这个世界,而且证明他也非常了解自己。而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那就是非常了解别人。一个人能做到知世、知己、知人,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你看故事里的那个老师,他非常知道他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而且在这一点上他做得非常出色,在当地有口皆碑,所以故事中的某两兄弟才想方设法要投其门下。
换成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成绩,会真认为天下文章,唯我为正。这位老师却不然,他非常明白自己所教东西的真正价值。
明清科举用的是八股文,又叫时文,不能说做这种文章不需要学问,但这类文章更重要的是套路、是形式、是表演。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以武喻文,如现在武打片中的功夫,你来我往,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讲究的是吸引眼球。如果实战,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远如《水浒》里的洪教头,近如几年前的自称太极宗师的某某,十秒之内被人揍得满地找牙。这洪教头与太极某都是不自知的人,听见一点掌声,真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故事中的那位老师不是这样,他是个通人,是识货的,所以,那两兄弟把自己的文章交给他看时,他认为这两兄弟的文章写得很好,如果用这种方式写的话,这两人不是自己能教得了的。但他同时也知道,用这样的文章去参加科举也是万万不行的。而这方面正是他能教的。所谓“花架子”,也未尝不是一门技术活,甚至可说是一门艺术(表演艺术?),重要的是“中看”与“中吃”要抡得清,才不会让自己变成笑话。
这就到第三问题了,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他应当想过,如果直接说这两兄弟的文章不行,不仅不合事实,而且也容易引起这两兄弟的反感,如果弄成这样的局面,只会事与愿违。世上最难的是自知,哪个有点才气的人没有点傲气?所以,这位老师来了个冷处理,对这两兄弟的文章概不点评,从而引发这两世弟自己去反思,然后再加以引导,以那两兄弟原有的学问功底,脑子里一旦转过弯来,自然是事半功倍,拾功名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