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只要是认得几个字的人,大都见过“燕尔新婚”这个词,也大体知道这个词语的用法,不就是结婚时,贴在门楣上或厅堂上的那几个字么,几乎都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好话,肯定是祝福的话。没错,这词的意思就是新婚快乐。
大概意思大家可能是都知道,不知道也能猜出过八九不离十,但对许多人来说,知其然末必知其所以然。
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原本为“宴尔新婚”,是引用的时候写错字了吗?当然不是,在古时候,“宴”与“燕”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这个“宴”不仅有“宴会”、“宴饮”之意,还含有“安”与“乐”的意思。
由于见得多了,就是不知道“燕”与“宴”的通假,大家也大体知道“燕尔新婚”的意思。但如果这种用法在别的句子里出现,就会感到茫然不知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临睡前在微信看到一段古文,大家请看:
上面之段话之所以让人产生理解上的困扰,是断句出现了错误,而断句的错误,主要又是对文中几个关键字不能正确理解,于是互为因果,文章的本意自然就越来越隐晦难明了。
古文断句,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些明显的错误是不能犯的。我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这段话的断句之所以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主要是对文中“燕”字与“班”字理解有错,其中的“燕”正是“宴”的假借。而这个“班”是动词,在本文中有“排列”、“分等(级)”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做名词的那个“xx班”之意。
所以这段古文似乎应这样断句:
段海生,字涵川,号直斋,颖异,有闻即悟,贯穿经传,荟萃宋儒诸书,以举人旋捷南宫,任长沙教授,太守钱称为笃行君子。中丞赵寿,入燕群官,教职班稍后,海生趋出,中丞呼而诘状,从容谢曰:职黍(应为“忝”之误)郡学师,独不能参牧令筵隅乎?中丞韪之,自是教班不坠。以尤归,质贷营丧,哀毁成足疾,因吟曰:一日艮其趾,连年巽在床。将卒,遗子秀诗,云:“此后丁宁无别事,能为孝子即忠臣。”其节概至终不能替也。
“中丞赵寿”这句也须仔细,“赵”是姓,但紧接在后面的这个“寿”字却不是名,而是“做寿”、或者说“过生日”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一个姓赵的中丞过生日。
因为过生日请客排坐席位,才发生了后面这桩子事:他把教官排得有点靠后。教官的品衔可能不高,但那个时代,每户人家神龛上的五个字就是“天地君亲师”,从礼这方面讲,“师”是比较尊贵的。而且赵某做寿,也是家宴,不是公事。所以段海生认为上司赵某这样排席位不合礼,才愤然离席而出。赵中丞被段海生驳得无话可答,但长官是要面子的,虽然自己错了,也不会公开承认。只会把过错推到下属(段海生)身上,这样的事后来虽没有再发生过(自是教班不坠),但两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上了。
最后还有一个地方要注意,现代人有时候笑话古人说话写文章,总是满口满纸的“子曰《诗》云”,许多人笑归笑,但可能对这“子曰《诗》云”的用法也不是太明白。“子曰《诗》云”单独成句的话,“子曰”就是“孔子曰”,“《诗》云”就是“《诗经》云”。虽然在古代,“子”是对男人的尊称,两个人直接勾通时,可彼此互称对方为“子”,引用对方的话时,可称为“子曰”,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似乎也喜欢用“我子曰”,而引用第三方其他人的话时,一定会在前面冠上姓,比喻引用朱熹的话,只能用“朱子曰”,引用程颐的话必写作“程子曰”。引用已故父亲的话,有人会用“先子曰”(有人可能要大惊小怪了)。只有引用孔子的话才直接用“子曰”。同理,如果引用后来别的什么人写的诗,又用了“诗云”两个字的,“诗云”之前,一般会交代这首诗的作者,或具体是一首什么诗,如果只用“《诗》云”,《诗》一般是指《诗经》。
上面那段古文的后面那里,纵观全文,明显是说段海生临死之前,留给他儿子一首诗,然后是那首诗里的两句话。
那句话也不是没别的断法,还可这样断句:“将卒,遗子秀诗云:此后叮咛无别事,能为孝子即忠臣。”但象微信中发出来的那样段句,是无论无何也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