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情感型社交微信社交 |
你在别人的微信里是一个什么位置?
假设你离开了微信,谁会紧张呢?
是你的同学,朋友,领导,还是你的伴侣,同事?
以上答案可能都不是。
一次,一个手机成瘾患者尝试48小时不看手机,满心焦虑地等待重启手机那一刻,以为会有很多遗漏的重要信息,可最后却发现,没有收到一个人的关心,他不在的这两天,根本就没有人发现他退出微信了。
经常会收到一些想知道该如何去经营人脉,如何维系关系的提问,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拿到一本社交通用手册,可以在这个纷扰的时代把握住每一段关系,遇见自己生命当中的贵人,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不断的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害怕不合群,害怕独来独往,不停的要手机号码,不停地加微信,似乎这样就可以融到圈子里,能把这些人变成自己的人脉,成为自己的资源,以备将来某一天可以用得上。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么?
其实这是每一个人的"人脉",都在面临的问题:那些你能够帮得上的人,似乎很容易敲开友谊的大门,而需要我们用力去经营,甚至讨好的人,似乎又很难真正的走进:因为我们很难提供对等的价值。
走进一个人,就好像进一道门,对方地位太高,门槛你都够不着,你是很难走进去的,只有当你和对方在地位上,情感上,价值上有对等关系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去。
我们所能提供的“价值”,就是一块帮助我们和对方建立平等关系的垫脚石,能够很快的拉近感情。
给老师鞍前马后,忙东忙西,做两年的时间,价值大不大?
对于付出者来说,做的确实不少,但是对于接受者来讲,实际上价值并不大。
既然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会给予太多的回馈。两年的辛苦“服务”,可能真的比不上帮老师解决一个大问题更有价值。
社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感型社交和利益型社交
什么叫做情感型社交呢?
情感型社交是从情感需求出发的一种社交关系,这种关系当中的人,彼此需要,相互满足,建立了一种情感连接。
比如说小时候的发小玩伴,大多是这样一种情感。大家有相同的爱好,差不多的脾气,能玩到一块儿去,在一块感到自在,开心。
孤独的时候可以相互陪伴,悲伤的时候能够相互抚慰。这是情感型社交给我们的,也是我们最怀念的那种纯粹的情感。
什么是利益型社交呢?
利益型社交其实就是从利益关系出发的一种社交关系,大家试图通过交往,互通有无,彼此互助,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小时候,家里有游戏机,有很多玩具,零食经常多的吃不完的小朋友身边就总是会围绕着很多小伙伴,这不也是一种利益型的社交关系嘛。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社交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我们希望社交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帮助我们发展,很多人说长大之后很难再找到纯真的情感,可能原因也是在此。
所以,朋友慢慢也不再是只是朋友,成了所谓的“人脉”。
微信本来是一种“私密社交”,朋友圈是我们和朋友沟通情感的场所,但是慢慢的,微信上的关系越来越“杂”,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涌到了微信上,同事要加微信,见客户要加微信,刚认识的朋友要加微信,甚至只有过年才能看见几眼的亲戚们也都涌到了微信上刷存在感。
关系的边界被打破了,情感型,利益型的社交掺杂到了一起,慢慢的,微信就变了味道。
微信社交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功利,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里各种美食照,晒娃,旅行的照片似乎也让我们有些审美疲劳。
微信上有同事,有老同学,有亲戚朋友,发一条状态可能要做好几个分组,才能恰到好处,不会让不该看到的人看到。像个侦探一样去发朋友圈太累了,索性就不发了。
其实,微信是现实关系的“在线化”,现实当中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微信上的关系就是什么样的,微信慢慢慢慢越来越像一个通讯录。
这也是“不常联系的朋友”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些不长联系的人,是我们疏于沟通的亲朋好友这类情感型社交,还是我们想结交,但是仍旧没有实质进展,逐渐冷却下来的“人脉”呢?
也许,到了该去整理和反思自己"社交状态"的时候了。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前一篇:别说你很努力,你只是在白费力气
后一篇:如何治愈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