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眼前过得苟且,又如何到得了远方?

标签:
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 |
前不久,朋友贷款买的房下来,终于住了进去。在大伙的怂恿下,她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群里。
很明显,她并没有用心去打理现在的房子。
我大概能猜到一点原因:她一直不满现在的工作,甚至想离开所在的城市,但苦于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虽然家里做主买了房子,终究是有些不甘心。
在远方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的情况下,她先把当下过成了“苟且”。
正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把当下的生活和内心的渴望对立起来,所以才有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了“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鸡汤本身或许并没有好坏有毒无毒之分,只是慰藉人鼓励人。
以为听上几句有道理的漂亮话就可以改变现实得到救赎,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麻痹自己,直到病入膏肓。
也许说这话的人本意并非如此,但听这话的很多人却是无意中就把对远方的憧憬当成了忍受眼前“苟且”的利器,甚至成了把生活过得苟且的借口。
与其说,是眼前的苟且让我们向往诗与远方;倒不如说,往往愈是向往诗与远方,愈容易忽略眼前,把当下的生活过得苟且。
而苟且是什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所以,苟且其实更多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妥协,对自己敷衍的态度。
不是眼前只有苟且,而是你选择了敷衍和将就。
大学时有一位前辈,她刚毕业的时候在公司附近租房。每次租房都要看很多挑选自己喜欢的装修风格;实在找不到合意的,就会尽量改造,添置或者替换一些东西。
午后暖洋洋的阳光里,窗明几净,就像她的人一样素雅舒服。大大的书架摆满了书,客厅里有苍翠的水生植物,阳台上有开得正盛的花。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梦想中家的样子。
前辈靠自己还暂时买不起房子,工作刚起步待遇上也不甚满意。但她会在周末上课学习,渐渐爱好成了技能,没过两年就换了更接近自己梦想的工作。在她的身上,我看不到丝毫苟且的影子。
我们看过了太多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看时觉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想要改造自己的房子,网络时代,我们的记忆和冲动大概只有那么短暂的几秒钟。
大概因为下意识觉得过不久可能就要换房子住,以后肯定要买房子,所以当下多么糟糕似乎都是可以忍受的。
就像即使做着不满意的工作,我们也总能用“明天会更美好”来麻醉自己,却生不出任何动力和勇气去改变。
对于远方,对于明天,对于一切尚未抵达的,我们总是有一种超乎常理的执念和向往。
高晓松说,“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可真的万水千山走遍的三毛却说,“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远方固然值得向往,但大多数的人生却是由这一个个无法抵达远方的平凡日子组成的。
而且我所理解的“远方”不单单指空间上的,还有着一层理想生活的含义。
有人说,“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就是把爱好变成工作,把爱人讨作老婆。”
远方,梦想和爱好都是用来放在脑海里想象憧憬的。这种美好,恰恰是因为得不到才愈发显得美好。落到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极易变得枯燥。
但我愿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能越来越无限接近自己心中的“远方”。所以我要把爱好变成工作,与爱人结成夫妻。每天都跟自己爱的一切在一起。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把住所打理得整洁舒适;
周末约上好友,即使独自一人也没什么不好,去看看画展,去近郊游玩;
做不喜欢的工作之余,在自己的爱好上花点心思
你是愿意把“远方”只放在想象中,让它保持着美好的模样,继续着苟且的生活;还是放弃敷衍,一步步向它靠近,哪怕冒着发现它并不美好的风险?
我相信,当你选择了不苟且,总有一天会发现眼前也可以有诗,有远方。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前一篇:有一种照片,叫别人相册里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