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最当有情怀》有感
(2023-12-30 22:31:51)
不是所有的爱心都能得到证明,但依然爱着;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但依然付出着;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被看见,但依然微笑着......读到《教师最当有情怀》中吴老师写下是这段文字时,正好是处理完一次学生事故的当天晚上(雪天路滑,学生摔倒伤了手臂)白天的焦灼、紧张、彷徨失措刚刚淡去,瞬时间仿佛原地折返,有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今年正好是我从教的第十个年头,想到这一路的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还有期间经历过的许许多多像今天这样的“小事故”,皆似海上的朵朵浪花……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我的第一届的学生,心中仍有些愧疚,当时的我年轻气盛,且教书也并不得法,所以没能让他们体会到读书这件事的幸福和快乐,直到今天,这件事几乎成为了我的心结。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时常浮现在我眼前的面庞、以及那一届孩子带给我的反思,才让我后来慢慢学会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所以我很是感谢我带的第一届的孩子们。
工作第一年我带了四年级的一个班,做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当时班里有许多调皮的孩子,尤其是在家备受祖父母宠爱的小Y,他总是喜欢跟我对着干,他又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相处久了他渐渐地知道我其实拿他没办法,以至于后来,我再处理起跟他相关的事情,他可以当着办公室其他老师的面跟我吵架。说句玩笑话,当时我们办公室的老师总是说,我这个班主任没有一点班主任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被调皮捣蛋的弟耍得团团转的姐姐……回忆如泉涌,如今想起来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能是机缘巧合,之后我一直留在了中高年级,始终接触着第一届学生那般大的孩子。我开始放慢脚步,学着观察,学着信任学生,学着适时放手,学着寻求前辈、甚至家长的力量。
在语文学习上我也不再是“唯成绩”了,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会给孩子们讲有意思的故事,会给孩子们分享我的童年糗事;会设置一些课外知识比赛:背诵地理知识、世界地图(当时我们班还真有两位同学背诵出来了),背诵《少年中国说》等等;会上着课和孩子们争辩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点,例如蜘蛛不属于昆虫等等;会和孩子们在班级举办古诗词大赛等等。
除了在学习上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之外,其他地方,我开始学着弯下身子去和孩子们相处。还记得一年级开学的第一次抽奖,我们班的一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小女生抽到了“和老师拥抱”这个奖项,当时班级瞬间安静了,有的小朋友倒一口气,仿佛在替这个女生感到不幸,毕竟我是一个严厉的语文老师;而有的小朋友却在期待。当时我看着这个小女生,小女生看着我,我们俩就互相看着,有种“敌不动我不动”的感觉。僵持了估计得有一分钟,其实我是有些后悔设置这个奖项的。但最后我还是顶着大红脸上去抱住了她。抱完之后,看着她露出的笑脸,眼神中透露出的激动,我突然感觉这个奖项我设置的真好!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家里出了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妈妈;在学校里出了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找班主任。我很高兴能成为被孩子们信任的存在,成为孩子们的后盾。
当我再回想起这些教育的往事,真的有如吴先生所说的“教育追求的是成全,或者说是一种‘看不见的成功’”,教育者自身也要有一种不惮于被无视的心境,要有一种深不见底的责任感。那种全心全意为学生负责,同时更是力求内心无一毫亏欠的责任感。教师的这份责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停留在面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表现是经常“看不见”的,而即便“看不见”,也对自己有要求,这就是那种无底的责任感,更是无敌的责任感。
事实上,有太多教师一辈子就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该”做的一切,从不乞求某一天光荣绽放,他们甚至永不希望有这种绽放的机会,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发生了什么非常事而被别人看见。所以吴先生曾说,对教师而言,火树银花处不必有我。在这种“冰山”思维的观照下,我们会更明白为什么教育追求的是“看不见的成功”,也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整体的面目。并且可以体贴教师的真实心境。
什么是情怀?吴先生说,有情怀就是识得草木本心,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深入每一个生命的腹地,聆听心灵的私语。有情怀,就是拥有一种敏锐而丰沛的审美意识,习惯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情怀,就是懂得,对个生命的成全,比普遍意义上的所谓成功,重要一万倍。
今年正好是我从教的第十个年头,想到这一路的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还有期间经历过的许许多多像今天这样的“小事故”,皆似海上的朵朵浪花……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我的第一届的学生,心中仍有些愧疚,当时的我年轻气盛,且教书也并不得法,所以没能让他们体会到读书这件事的幸福和快乐,直到今天,这件事几乎成为了我的心结。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时常浮现在我眼前的面庞、以及那一届孩子带给我的反思,才让我后来慢慢学会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所以我很是感谢我带的第一届的孩子们。
工作第一年我带了四年级的一个班,做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当时班里有许多调皮的孩子,尤其是在家备受祖父母宠爱的小Y,他总是喜欢跟我对着干,他又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相处久了他渐渐地知道我其实拿他没办法,以至于后来,我再处理起跟他相关的事情,他可以当着办公室其他老师的面跟我吵架。说句玩笑话,当时我们办公室的老师总是说,我这个班主任没有一点班主任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被调皮捣蛋的弟耍得团团转的姐姐……回忆如泉涌,如今想起来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能是机缘巧合,之后我一直留在了中高年级,始终接触着第一届学生那般大的孩子。我开始放慢脚步,学着观察,学着信任学生,学着适时放手,学着寻求前辈、甚至家长的力量。
在语文学习上我也不再是“唯成绩”了,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会给孩子们讲有意思的故事,会给孩子们分享我的童年糗事;会设置一些课外知识比赛:背诵地理知识、世界地图(当时我们班还真有两位同学背诵出来了),背诵《少年中国说》等等;会上着课和孩子们争辩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点,例如蜘蛛不属于昆虫等等;会和孩子们在班级举办古诗词大赛等等。
除了在学习上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之外,其他地方,我开始学着弯下身子去和孩子们相处。还记得一年级开学的第一次抽奖,我们班的一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小女生抽到了“和老师拥抱”这个奖项,当时班级瞬间安静了,有的小朋友倒一口气,仿佛在替这个女生感到不幸,毕竟我是一个严厉的语文老师;而有的小朋友却在期待。当时我看着这个小女生,小女生看着我,我们俩就互相看着,有种“敌不动我不动”的感觉。僵持了估计得有一分钟,其实我是有些后悔设置这个奖项的。但最后我还是顶着大红脸上去抱住了她。抱完之后,看着她露出的笑脸,眼神中透露出的激动,我突然感觉这个奖项我设置的真好!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家里出了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妈妈;在学校里出了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找班主任。我很高兴能成为被孩子们信任的存在,成为孩子们的后盾。
当我再回想起这些教育的往事,真的有如吴先生所说的“教育追求的是成全,或者说是一种‘看不见的成功’”,教育者自身也要有一种不惮于被无视的心境,要有一种深不见底的责任感。那种全心全意为学生负责,同时更是力求内心无一毫亏欠的责任感。教师的这份责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停留在面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表现是经常“看不见”的,而即便“看不见”,也对自己有要求,这就是那种无底的责任感,更是无敌的责任感。
事实上,有太多教师一辈子就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该”做的一切,从不乞求某一天光荣绽放,他们甚至永不希望有这种绽放的机会,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发生了什么非常事而被别人看见。所以吴先生曾说,对教师而言,火树银花处不必有我。在这种“冰山”思维的观照下,我们会更明白为什么教育追求的是“看不见的成功”,也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整体的面目。并且可以体贴教师的真实心境。
什么是情怀?吴先生说,有情怀就是识得草木本心,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深入每一个生命的腹地,聆听心灵的私语。有情怀,就是拥有一种敏锐而丰沛的审美意识,习惯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有情怀,就是懂得,对个生命的成全,比普遍意义上的所谓成功,重要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