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捕捉“敏感”,助力成长

(2022-09-10 19:36:00)
暑假里真的很慢很慢地,才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真的觉得这本书从目录开始就很好看了)书里面一个个鲜活的家长叙述的故事,边看边想想画面,让我每读一个小故事,都会忍不住感慨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的确,年轻的父母太需要共鸣了,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自己很困惑的问题,当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父母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
这本书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线索来安排讲述的,第一章内容就是讲新生儿对“口”的需求,回忆起一航刚出生那半年里,他疯狂吃手的时光,一开始他会把小拳头的上半截塞进嘴里,吃得口水四溢,每天晚上给他洗澡的时候,奶奶总会细心地掰开他的小手掌,因为他虎口的位置一定会藏着已经被口水浸透、捂了一天已经酸酸的、从衣服上、被子上、以及任何他能接触到的织物上蹭下来的纤维团团……那段时间我总是很头疼,吃手在我看来肯定是一个很不卫生的坏习惯,于是我给他设置障碍,比如把他的袖子放下来,新生儿时期的衣服并不那样合身,袖子卷起来才能露出他喜欢紧握的小拳头,袖子放下来,他就吃不到手啦,我自以为很聪明。一航果然吃不到了,可他也会因此表现出不满,挥舞着小拳头哭闹、直到能再把小手塞进嘴里才满意。看到书里另外一位妈妈对孩子“口”的需求我才恍然大悟起来,“口”是孩子认识和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最重要的方法,口不仅仅对食物有需求,对每一个事物的形状、味道,甚至软硬这样抽象的概念的了解,积少成多,就会转变成婴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所以其实是不宜阻止的。婴儿为什么爱吃手呢?婴儿也是通过吃手,才感知到原来自己是有“手”这样一个灵巧的器官、工具的,蒙特梭利也明确指出,婴幼儿的口和手,是智慧的开端。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作为父母,尤其是同时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