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半帆爱吃肉
半帆爱吃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21
  • 关注人气: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记

(2023-05-13 19:31:17)

回顾自己九年的工作生涯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磕磕碰碰从青年教师逐步成长,正当自己感觉对工作得心应手的时候,却在去年9月份的新学期,迎来了巨大的“变故”——从一个语文老师变为专职心理老师。

在很多同事眼中,不做班主任,不教语文,不用批改作业,课也不多,我遇到了个轻松的好差事,好几个同事表达了对我的羡慕,而我,却高兴不起来,相比较心理我更喜欢教语文,更愿意做班主任,因为我一致认为,和学生在一起,虽然每天有许多的“鸡毛蒜皮”,但每天都是新鲜的,有活力的。

毫不夸张地说,刚开学那几天,我每天在辅导室(辅导室在教学楼对面的科技楼二楼)看着学生走进校园,听着教学楼传来的读书声,回想着自己曾经带班的场景,都有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去上课的时候,也常常觉得这是“别人的孩子”,虽然有十五个班级的课,却没有一个班是自己的;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躺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三周,我甚至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有抑郁的倾向了。有几位同事看出了我的不对劲,忍不住问我:“你真的这么不喜欢心理吗?”“你为什么非要做班主任?”

当负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我一边给自己灌各种鸡汤文字,鼓励自己在新的工作中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焦虑,一面去思考:我为什么会如此排斥这份“新”工作?

我想大概可以分为这几个原因:1.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学生的有趣,喜欢被学生喜欢、被学生需要的那份价值感或“虚荣心”;2.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教语文,都是我能熟练驾驭的,而做心理老师,空有几分兴趣,却没有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作为语文老师,我是有能量的,而作为心理老师,我是没有能量的。

这是我的工作“资产负债”。

而我的“资产”又有哪些呢?

静下心来细数,竟有不少。开学各种事务琐碎又繁忙,校领导允许我适应一周,第二周开始上课;心理课我曾经参加过两次比赛,对上课形式并不是完全不了解;心理课堂,依旧是专属于我和学生的空间,我可以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生动的时光;作为学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心理老师,我可以尽情地尝试我的各种想法。这样一来,我的心里想通了几分。

于是,我决定从第一节心理课下手。

第一,第一,有了!我可以在第一节课和孩子们分享这个和第一有关的心理学效应,作为导入以此吸引他们的兴趣。除了第一节课,以后每节课也都可以分享一个啊!对!每节课分享一个和上课主题有关的心理学效应,这样既有趣又有意义。于是我马上拿起手机,在当当下单了有关心理学效应的书。第一步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授课内容了。上课内容肯定是要依据教材的,教材内容板块清晰,但个人觉得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让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坏处是会限于模式化,两三节课上下来,学生就会摸清上课模式化而失去新鲜感。有趣的课堂怎么能少了“反套路”呢?仅仅靠教材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插入更多的内容,比如游戏,比如心理剧,心理电影,比如绘本……一想到可以有这么多选择的余地,我瞬间安心了很多。

幸运的是第一节心理课,40分钟的时间,在我和同学们舒服的交流与分享中很快就过去了。记得有一周周三一早,我在校园里遇到同事,她跟我说:“我们家xxx回去跟我说,妈妈,我彻底爱上心理课了!”哦,是周二上的那个班的孩子。虽然只有一句话,我听后却抑制不住地内心狂喜,被认可被喜欢的满足感很快在心里汹涌澎湃。

如今,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课都上过了,走在校园里,也常常遇到孩子或大声的“曹老师好~”,或无声地笑着朝我挥手问好,那一张张可爱的脸,那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正在慢慢治愈我心里许多的焦虑,让我更有力量提灯前行,拥抱这些光。

而曾经令我难以接受的,和学生距离远了的问题,则由“心语信箱”帮我解决了。

自从做了专职心理老师,每天打卡心语信箱的“仪式感”成了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过,让我很苦恼的是,不知是心语信箱位置离教学区比较远,还是我们宣传不到位,每次开箱都是空空如也。回想上学期唯一一次满箱,还是全都来自五年级某个班的同学,因为我去南校区代课,而呼唤我回去上课。因此,这学期,每班的第一节心理课上,我都再次宣传我们心语交流室的位置,以及心语信箱的位置。我真诚的跟他们说:“无论你有怎样的烦恼,怎样的快乐,都可以写信和你们的心理老师说。哪怕你只是想找个人吐槽一下,都是可以的。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你们的心理老师都会“孤独”地在辅导室等着你。”

这学期三月的一天,早上我走到辅导室门口,一眼就瞥到信箱里有东西。我赶紧拿出钥匙,打开信箱,一看,竟是半张数学试卷。我一阵失落,但仍不甘心,把试卷又反反复复看了个遍,想着是不是还在把要说的话藏在试卷的哪个“角落”,结果除了一道空着的附加题,其他啥特别的地方也没有。难道孩子是想让我帮他做道数学附加题?

当然,这种失落我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就有某班的同学无比真诚地跟我说“老师,我要给你写信”,结果第二天我满怀激动地去开箱时,空无一物。

那周在五年级上课时,我在个别班级做宣传时,偶然提到了这些关于信箱的小插曲,顺便“卖个惨”。

不知是不是被我打动了,连续几周我的信箱总是满满的。

打开信箱,里面装的大大小小的纸,我一个个展平。

“你真的会每天都打开信箱吗?”

“曹老师,哈哈哈哈。”

“老师,数学题做吗?”

“你猜我是谁?”

……

看着一张张“信”,我一时间有些大脑充血——这和心语信箱设置的本意完全不符合啊?很明显,这群孩子不是有心理困扰,而是来“调皮捣蛋”的嘛!可我又转念一想,我现在又不是班主任,我是心理老师啊!我得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心语信箱的设置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一定有所谓的心理问题才能投信吗?当然不是!如果孩子们通过这一看似调皮捣蛋地“捉弄”心理老师的行为,能获得快乐的体验,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这样给自己解释,瞬间觉得开心多了,于是我将这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纸条收进塑封袋里,放在柜子了锁好。

“曹老师,外面的信箱有信。”记得是四月第三周的星期四,下午刚上完第二节课,便看到徐老师的微信留言。我赶紧奔回去。果然,信箱又是满满的,这已经是这周第三箱了吧。我在心里盘算着——这群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惊喜呢——

“心理课好有趣啊,我好想上心理课”

“x 26=32怎么做?不要生气哦,曹老师”

“我其实没什么事。就想让你开心——一开打就有好多信,虽然都是费话,但是你要开心哦,曹老师”。

这一次,我一张一张打开信,被一个个小小的“恶作剧”治愈。因为我说每次打开信箱是空的,很失落,他们就把信箱投满了。而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是为了让我开心。

那天,我坐在办公桌前,忍不住回味它——作为心理老师以来,第一次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如今,我更加珍惜每一节心理课,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40分钟。我总觉得,不管一天有多少工作的烦恼,没有一件是上一节课不能解决的。当然,除了“课”,我也还有其他负债,可静下心来再去想,有什么是不能面对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