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给我爸打电话”
(2023-06-17 18:43:10)最近可以说是和小徐“杠”上了。
每天早上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课代表,小徐作业写了没。还不错,battle了几次,今天结果不错。“小徐,回家作业写好了吗?”“写好了呀!”小徐扭着身子,微仰着头,一脸不屑地说。说是不屑,其实是理直气壮——我写好了,怎么地吧!“不错不错,继续保持!”我夸张地表扬他,他还是一脸的桀骜不驯。
“曹老师,小徐他数学作业没写。”这时班长报告道。“他英语也没写好。”英语课代表也附和着。
“这……”我一时间有些尴尬,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相应的任课老师,去管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点“多管闲事”“越俎代庖”,可要是不管吧,在这个节骨眼儿,又好像不太好。正当我纠结犹豫之时,大课间铃声响起,我如获大赦,赶紧说:“大家先下去活动,小徐留一下。”
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我喊小徐到讲台边,我问他:“怎么数学和英语作业没写啊?”“英语写了,没写完。”他不服气地说。“那数学呢?”我追问道。“忘了。”他随口说道。“你觉得我会信吗?”我有些觉得好笑,这孩子,连“装”都不愿意了么。“这不是通用的理由吗?”他反问我。“你觉得我傻吗?我要的是通用理由?我要的是你的理由。”他开始沉默。我换了个角度继续问他:“昨天延时做什么了?怎么没写。”“延时一直在弄英语。”果然,我已经发现了小徐的点——当他“理直”的时候,一定“气壮”。“回去呢?回去没有时间吗?”“有。”“那为什么不写?”“我现在去补行吗?”小徐突然话锋一转。这句话特别熟悉,好像每次他不写作业,都是这句话。“你有什么时间去补呢?现在复习阶段,每节课都有对应的内容安排,你确定抽得出时间?”“那我回家写,写好了再来。”呵,这家伙,已经学会反套路了?“你要回家?谁来接你?”“你送我回去。”他脱口而出。“你是我的儿子吗?我为什么要送你回去?或者如果你承认你是我的孩子,愿意跟我回家,我保证每天辅导你完成作业。”小徐听了不吱声,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那你给我爸爸打电话,让他来接我。”“爸爸现在在上班吗?”“在。”“忙吗?”“忙。”“你明知道爸爸忙,为什么还要给他打电话?”“他让我写不完作业,我也不让他上班。”这话从近一米八的大男孩嘴里说出,带着他自以为的“狠劲儿”。“此话怎讲?说出你的故事。”“他不给我订小数报,昨天晚上也不肯帮我复印,所以我没写。”小徐说完这句话,竟红了眼眶。随后开始自顾自地抽泣起来。我默默看着他,给他递了两张纸巾,他结果纸巾,哼哧哼哧地清理鼻涕眼泪。
我静静地等着他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心里涌出许多的心疼。我承认,我这个人是个非常敏感的感性动物,总是会被别人带动得情感泛滥。就如此刻,我完全没有了批评小徐的火气,更多的是理解与心疼。冷静下来想想,确实是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提出了要求,可有些要求并不是单单靠学生就能完成的,有时候还需要父母的支持。如若父母不支持,孩子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不了,最后承担一切指责的,只有孩子——毕竟老师能教育到的只有孩子。
“下次再做数学小报,没人帮你复印的话,你可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