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读后感
(2023-01-31 17:23:30)
“教学机智”是很多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耳熟能详并且“渴望”跃跃欲试的一个存在。而在我心中,这个词一度是“最高评价”,虽然尽管工作这么多年,仍然在思考要到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泰然自若地站在学生面前,轻松自由讲课?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名教师能智慧地处理教育中发生在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事件?
即便有八年多的教龄,即便课前都会做准备,但是每次面对新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自己都会紧张,内心不安,生怕课堂上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尴尬的场面,尤其是在开设公开课前夕,更是焦虑到不行。看完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反思自己境况,又回归到“最初的梦想”——就是自己的教学机智能力不够。
教学机智不是简单的一种技巧,不是经过岗前或在职培训就能习得的一种技巧,它更多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经验和直觉。很少有人天生就擅长妥善处理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但是也有人却能在短期内适应教师这个岗位,妥妥地践行着教育,发挥着教学的机智。教学机智是对教育事件中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做出对儿童好的和正确的事。因此,机智的行动无法事先计划,因为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在这些情境中,教师觉得必须要为学生服务,主动地帮助他。
因为教育机智反应的时间有限,而行动的时机又迫在眉睫,不容思索,所以在我们与孩子们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以一种下意识的方式主动地立刻参与,只是到后来才进行真正的反思。当我们在一种情境中遇到一个孩子需要我们采取行动使,通常的经验是在我们真正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之前我们就已经行动了。教育机智的此种属性也对教师的本质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能够对事件中蕴含的教育性具备敏感性;其次,教师要能区分事件中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等的心理或社会意义,能够进行准确而真诚的解读;再者,教师行动洞悉的事件能把握好尺度和分寸;以及最后,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要遵从道德伦理规范。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机智不是那种学习了教育原理、哲学、方法、技巧等就能掌握和驾驭的智慧,需要天赋,也需要有意义的反思和长期的积累,需要道德和批判性的理论高度。
然而教育机智也不是无章可循。范梅南先生提出了几条实现教育机智的通道,分别是通过言语、眼睛、沉默、动作、氛围、榜样等方式来调和。而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我觉得最好就是用心积累和不断反思。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教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因而教育机智必然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另一方面,虽然日常的实际行动产生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由一套特殊的技术技巧或能力决定的,教育事件发生时我们总是无暇思考第一时间行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反思的时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学会机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通过文学、电影、孩子们讲述的故事、有关孩子们的故事,以及我们自己孩提时代的回忆等等,以各种方式反思性地获得对教育的敏感和感知。
教育机智需要平静的心去等待、真诚的态度去聆听、宽广的胸怀去接纳、理论的高度去选择、教育的信心去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