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到“做到”还差了很多
(2022-04-01 21:53:07)
昨天,在几位家长的陪伴下给四位小朋友上电子琴社团课,检查小朋友的作业练习,一个个地摆手型,练习让手指在琴键上站立好,但是其中一位小朋友总是把小手攥得紧紧的,怎么也不能让她放松。为此,和孩子的妈妈沟通,这种状况是不是家长在家对孩子要求太多,太严格了?妈妈说自己没有要求。但是据我的教学经验,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是不自信的表现,家长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要求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已经在悄悄地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紧张和不自然。这个孩子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平时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所以她的孩子很乖,做事都是有板有眼的,追求完美。但是可能家长不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慢慢失去了自我,只会按照家长给出的指令行事和学习。
我的儿子今年13岁了,目前的状况就是易怒,听不进家长的话,爱顶嘴,逆反严重。越是我们让做什么,他就偏偏不做。这期间我非常痛苦,也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和孩子的爸爸争吵,相互埋怨,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在我家庭,由于夫妻俩生育较晚,孩子的爸爸是有点溺爱孩子的,而我对孩子要求就比较严格,属于“严母慈父”的家庭。在我认为,孩子的爸爸惯着孩子,我不能也惯着,那样孩子就会被宠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教师的角色让我们总是把身份给带回家庭了,以老师的口吻和孩子交流,总以为自己是对孩子好,但是他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因为他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老师给的,虽然说话的这个人是妈妈,但是妈妈的身份里老师的部分更多一些。
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我阅读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很多自以为是的言行并没有向孩子传递“爱”的讯息。在第3章《如何说,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中,本书的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写到,“当一个人能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便拥有了强有力的助人能力。这种情况下他对另外一个人的接纳性就成为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关系里,另一个人可以成长、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朝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前进、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或将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是生命中另一个简单而又美妙的矛盾命题: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完全接纳时,他就能破茧而出,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如何塑造全新的自我,让自己更有作为。”接纳就像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让种子萌芽、成长、盛开充满魅力的花朵。土壤的作用仅仅在于使种子成为花朵,它释放了种子成长的能力,但这种力量是完全存在于种子本身的。孩子就像种子一样,蕴含着成长的能力;接纳犹如土壤——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父母效能训练》专门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成为赢家。阅读此书后,我才懂得为什么《父母效能训练》成为备受推崇的家教经典,它确实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父母指导书。本书不仅阐述为人父母的理论常识,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家长——如何避免成为一位许可型父母;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愿听;如何教孩子面对他们的问题并自己解决;如何使用双赢的办法来解决冲突等。
我学习了《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不受时代限制的P.E.T. 教程,并尝试运用其中的思想,如:积极倾听、我-信息,预防问题出现,让孩子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亲子关系也慢慢变得更和谐。读本书前,我经常会给孩子的言行加上“你这样下去,以后会怎么样”的评论,孩子总是生气地瞪着眼睛表示反抗和不满。后来我改成“我-信息”模式,只向孩子表达我的个人感受,孩子的情绪确实要好很多。不过,我们自身根深蒂固的很多言行都成了无意识的,如果不用点心思往往就忘了内心的初衷,还是会犯“老生常谈”的错误。所以,修炼不能忘性,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智慧的父母,学会说话,学会和孩子真心交流。
《父母效能训练》确实有一套体贴人心且卓有成效的办法,让亲子沟通即刻产生效果:减少家庭战争、少发脾气、不说谎话、不再实施惩罚。不过,学会这些并不是读完一本书就能做到的,还需要不断修炼,反复实践,用心用脑地塑造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养育出具有责任心的孩子。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