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d26ab8b59552e5e02651babfe5cf7ce.jpg|
这是冷眼君的第144篇电视评论
第四季度最受期待的一档互联网综艺《拜托了冰箱》终于开播,之所以说是终于,是因为“冷眼看电视”曾三次撰写评论,无论是对原版节目的分析,还是被腾讯引进后的利弊权衡,甚至还分析了安徽卫视的山寨版本,而这都证明了冷眼君对这一个模式的中国版有多期待。
(如有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冰箱”,能看到之前的三篇稿子)
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了四期,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一亿四千万,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档话题性和娱乐性极高的互联网综艺。其实准确的说,节目目前只播出了两组嘉宾,因为每一组嘉宾会剪成两期来播。但是,仅仅通过第一组嘉宾的磨合,到第二组嘉宾时,节目的诸多问题便全部解决了。
一、搬运嘉宾冰箱的VCR回来了
首播的两位嘉宾是郑恺和陈晓,两位的冰箱也第一次通过节目展示给所有观众看。但是在原版开头都会有一个非常短的搬运嘉宾冰箱的VCR,画面剪辑非常快,作用就是告知观众节目的真实性。但是在中国版的首播中,这一环节的内容不见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5abc3132548afb990e632b9175200d3f.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bb428f3d55cc4142400458948b021ae.jpg|
原版《拜托了冰箱》中搬运冰箱的VCR片段
这个部分虽然看起来很短,但是绝对不是可以忽略的地方。刚才也说了,可以起到真实性的佐证,而且通过VCR转场至演播室,会让节目的进程有一种正在进行时的错觉,也能稍微破一下纯演播室的节奏。
但是很快,在第二组嘉宾昆凌和魏晨的节目中,这一原版中的固定环节就被很快找回。因为昆凌在台湾,冰箱的搬运确实有困难,但也通过远程VCR强调了其真实性。而魏晨的冰箱则是通过真实的搬运VCR来呈现了这部分的内容。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e352e3062999c70a6fb7794d947e554.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33d65b2b2b652d3346ecc5a41d7a35d.jpg|
魏晨的冰箱被工作人员原样搬运至演播室
必须承认,节目在这些重要的细节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一方面遵循原版的制作要求,一方面也是增加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通过细节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
二、明星嘉宾之间不熟的硬伤也解决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432904f125201d019b3c99f07c1dd2f9.jpg|
其实《拜托了冰箱》是一档打着美食旗号的脱口秀节目,所谓“左手美食、右手八卦”就是对这个节目的精准描述。但是如果两位明星嘉宾之间完全不熟悉,那这个多人的脱口秀节目该如何进行?同时,由于是第一期,各位厨师之间也不熟悉,原本希望能让通过明星来破冰,结果谁跟谁都不熟,于是第一期就只剩下何老师和王嘉尔之间的卖力的捧场了。
看过原版的网友应该知道,每一期请到了两位明星嘉宾一般都是有一定交集的,不敢说有多深的私交,至少彼此有些了解,有合作过的经历。熟悉的好处就是能让节目迅速进入一种聊天的状态,话题能很快聊起来。尤其是在介绍其中一位明星的冰箱时,另一位也能很容易参与进来。而不是像做晚首播中的那样,介绍郑恺时,陈晓就几乎不在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以为是一期郑恺的专访。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8724dec88e5856f4f78434f8daa7fd3.jpg|
昆凌曾担任过魏晨MV中的女主角
还好,节目在第二组嘉宾昆凌和魏晨的节目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以为又是不怎么熟悉的俩人,竟然之前有过合作,昆凌曾担任过魏晨MV中的女主角。由于这样的一层关系在,就让这一组嘉宾的两期节目变得轻松了很多,互动性也在增强,并没有顾此失彼。但是,在未来的节目中,还是希望明星之间的互动能更多一些,还不够。
三、后期剪辑的节奏也越来越对了
首先,前两期的整体节奏太慢,都说韩国综艺节目节奏慢,但是没想到这个模式的中国版也能如此慢。当然由于是刚开播,各位厨师需要介绍,新人主持王嘉尔也需要介绍,但是,直到接近第7分钟时,主持人才请出了第一位明星嘉宾,在这之前全都是一些看似无聊的对话,失衡了。
可能有人会说,原版中闲聊的内容也不少,没错,但是原版中主持人简单开场白之后,很快就请出了两位嘉宾,而且所有的话题几乎都是围绕两位嘉宾而产生,所以就不会感到节奏慢。
另外,第一期节目被压缩到只有38分钟,不知道是因为内容不够,还是从互联网受众的观看习惯出发进行的改造,但是冷眼君想说的是,为什么只有38分钟的节目,也会让人看得那么累呢?
另外,如果是现场发现的意外话题点,后期应该准确的抓到并随之放大效果,让该话题能够迅速被人记住。那如果是事先就知道,属于录制前的基本点位,那么,后期就更应该抓住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033959b85854c2e4b0603c23a0dfe4aa.jpg|
打开郑恺的冰箱后,发现空空如也
比如郑恺的冰箱,打开后几乎没有东西,而且大部分都是过期了的食物。首播第一位嘉宾的冰箱就是如此景象,说实话,还是很有记忆点的。而且在原版中也曾不止一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每一次都能借此聊出很有意思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个点位,后期没有进行放大,人物的标签本应可以适当与此挂靠,而不是始终围绕感情问题从头聊到尾。
好,下面再说昆凌和魏晨的这两期。从剪辑节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由于两位嘉宾彼此熟悉,所以在很多看似闲聊的部分都会易于接受。而回到冰箱本身,围绕嘉宾展开的话题与冰箱内的食物发生了紧密的勾连,不仅没有脱节的感觉,而且一期节目延长到45分钟后,也不觉得累了。再加上厨师团和主持人的性格标签逐渐形成,在包装和花字处理上,也都逐渐形成了专属的风格,比如田树,虽然很烦,但是很有记忆点。
四、做菜环节终于丰富起来了
做菜环节应该是《拜托了冰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首播中问题比较大的部分。先从时长上来对比,如果是从挑选食材到最后评定出胜负,中国版的做菜环节只有不到10分钟,而原版中,一般都会在18-20分钟。显然,一档以美食为核心主题的节目,却将美食制作的比重压缩,真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08fc7a0210467cac5f22be8c4a367910.jpg|
料理对决结束后,会详细的将料理的步骤再回顾一遍
原版中,对每一组厨师的料理对决的过程,都展现得很详细,每一步制作的工艺流程都有镜头交代。最关键的一点,在料理对决结束之后,会有专门的一个VCR将之前的料理步骤进行详细的分解回顾,让观众能够清晰的记住这道料理的制作过程,起到了服务性和实用性的功能。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82e242c12406ef09b0919be87337408.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905ca55e21cbd117d47e26821970773.jpg|
厨师的做菜环节有了详细的步骤说明
然而,在昆凌和魏晨的这两期节目中,做菜的时长增加了很多,虽然没有原版中的步骤的回顾总结,但是也做到了每一步的制作详细过程,绝不再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
节目需要成长,所以需要时间进行调整,但是这个时间最好越短越好,而对于这一点,《拜托了冰箱》算是基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