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
(2022-07-01 16:35:07)产权是当代企业成长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回顾以往,并不是所有经营者和管理者和企业都能清晰地认识和处理产权问题。一些经营者和管理者,还没弄明白产权的内涵、本质和规律,匆忙应对,不断地出现矛盾和争议问题,留下诸多经验教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曾出现产权制度改革高潮,当时我也曾认为,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把企业财产权利落实到人,破除资产权益上的“大锅饭”,企业才能搞活。我们曾把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当主要任务来抓,定指标、抓落实。从当时总体情况看,改制效果不错,可过了几年后发现,脱离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改革、为私有化或侵吞国有和集体资产而实施的改革,负面影响很大,垮台或消亡的并不是少数。这个历史进程告诉人们,产权制度改革是必要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企业注入动力和活力。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优化,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产权明晰了,企业就可以持续发展了。
1997年城镇集体经济清产核资中曾出现界定集体产权争议,集体经济战线的同志们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依据提出劳动积累形成的产权归企业集体所有。主持清产核资的国资局却以西方产权理论为依据,不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主张投资者拥有企业全部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当时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以西方产权理论为依据而不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依据呢?,他们不作回答。后经两年争论、研讨,他们终于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积累形成的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不应有的曲折,是他们学习西方产权理论兼收并蓄、照抄照转的结果。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产权理论?什么是西方产权理论,底蕴不足就向专家教授们学习,人民大学吳易风教授及其团队对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茅塞顿开。我从吴教授文章中得知,我国盲目推崇科斯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科斯的产权理论是唯一科学的产权理论。洞察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曲折,比如对集体企业推行“一卖了之”,甚至公开宣扬“集体产权退出论”和“集体经济消亡论”,均与主张彻底私有化的科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国内泛滥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东西方的较量,表现在市场、生产能力、科技水平上,实质上是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较量,是不同政治经济学理念的较量,是哲学智慧应用不等的较量。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在目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均有很大差异。
18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权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视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就是那时产生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就并进行经济学的科学革命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产权问题进行深刻剖析,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剖析论证,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生和演变及资本主义企业的产权关系,并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权问题进行论证,形成了具有社会科学内涵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100年以后,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西方产权理论应运而生,源于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长于1960年科斯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所以人们把科斯作为西方产权理论创始人,科斯的产权理论是西方产权理论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马克思认为,产权即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一系列权利,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其本质是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产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力决定产权制度,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优化;评价一种产权关系先进与否,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只能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说明。科斯认为,产权是效率(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产权制度决定生产力,只要有一个清晰界定的产权,就能解决社会的激励问题;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清晰界定的产权总是有效率的,而这样的产权形式就是私有产权。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资本之间的交换还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都是一个剥夺的过程,前者是大资本剥夺小资本,后者是资本剥夺劳动,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科斯认为,产权交易是一个公平的机制,是一个和蔼的过程,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只要允许交易,总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初始分配中的不公平也就公平了。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代替私有产权是产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一种产权制度只有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产权制度才算有效率,因为产权不是在流通中而是在生产过程增值的。而科斯认为,产权是最有效率的,私有产权是唯一有效率的产权形式。
吴易风指出:有些人认为只有产权清晰,只有实行私有化,只有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变为私有产权,产权才清晰,经济才有效率。中国必须肃清科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有人问我,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是否也是空想?我说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所讲的消灭私有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要废除建筑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剝削上的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的资本家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并不是要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我们只是将资产阶级通过剝削和雇佣劳动增加起来的财产(即资本)变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我们要消灭的是雇佣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有人说问我,马克思主张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私有化是一回事吗”?我说不是一回事。马克思的本意是把资本家所有制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能被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634—6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马克思讲的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同前述联合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以及建立联合生产方式等是一脉相承的。第一个否定不难理解,马克思讲的否定的否定,是指资本家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已经孕育出来的自我否定因素,马克思所说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回归到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的所有制上去,反复学习马列主义合作思想,是在联合的共同占有或社会化占有中,让劳动者拥有明晰的个人产权。
有人说问我,公有制里允许有个人财产权利吗?我说,按照传统公有制观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是不允许公有制里有个人产权的。但这不是马列主义本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带领全党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时,全党一致认为,要破除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左的思想,提倡按马列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创办新型合作集体经济。实践中第一个突破是颁布《集体条例》,允许职工入股并拥有企业财产权利;第二个突被是群众性试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倡导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一些专家学者固守传统公有制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理念,主张在公有制里不允许有个人财产权利,由个人出资或筹资不能创办集体企业,过去由个人出资创办的集体企业是“假集体”,要改为私营企业,除非你放弃财产权利。他们违背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无视宪法关于各行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法律原则,无视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深化改革的实践,无视《集体条例》的法律规定,他们用传统观念界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界线,是固守左的错误思想。他们应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处理当今企业所面临的所有制、所有权或产权问题。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并不是科斯一家之言,它是一个体系,那里的许多专家都承认马克思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人。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视角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是以生产为基础,并把它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化,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演变则具体化为产权形式的差异和演变,从而把产权范畴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是以交易为基础,从人们的交易活动出发,研究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交换关系。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是建立在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具有不同的研究目的、方法、概念和理论逻辑,这是不能回避和抹杀的。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强调产权和制度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把产权结构和制度安排看作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二者都把产权关系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作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二者都研究了资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及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权现象;二者都研究了商品所有权之间的等价交易的关系等等。
现代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存、交融的社会经济形态。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中,产权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元素,是市场交易及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产权的界定、结构、演变、保护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和性质,而且影响着该国资源配置及制度运行的成本和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应注重产权的法律内涵,产权必须依法产生和演变,必须依法交易和保护。
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演变的源头是更好地进行物质生产,更好地实行商品流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
当今企业,所有制与产权的演变是必然的。该变革时不变革,企业会丧失应有的动力和活力。想变革的企业,首先要明确必须放弃什么?明确应该保留什么?之后明确变革与前进的方向。在抉择过程中,有传经的,有布道的,但您必须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此时,您必须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因为它从很本上揭示了产权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唯物辩证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表面上看是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他不仅决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人与分配与交换与消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