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性质。
(2022-03-29 08:05:05)世界本来就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与两种社会制度相对应和匹配的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企业。西方注重企业形式,不注重企业性质的登记与注冊,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工商部门与西方接轨,淡化企业性质,只登记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回避只是为开放及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我们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企业性质的论述,不是为了让广大经营者、管理者们选边站队,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企业,来认识企业的本质,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科斯《企业的性质》只从交易角度认识企业性质,他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关系所构成的联合体,企业的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契约的集束,企业是所有这些契约的建立过程和执行过程的总和。这在逻辑上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他缺少历史的真实性。
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交换关系三个角度,研究企业性质,给出了科学答案。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企业本质仍是生产属性,企业的契约属性(交易)是从属于生产属性的。在马克思看来,企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协作的组织形式,分工与协作是人类劳动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属性。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雇佣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劳动者为了谋生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物质资本、劳动和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的财产,资本家独占企业所有权,劳动者仅仅是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
马克思认为,企业作为协作的组织形式有两个显著特征, 即企业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是以劳动力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生产和交换都是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在流通基础上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既是产生剩余价值的过程,又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既是节约生产费用的过程,又是节约交易费用的过程。
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主要有三点:一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分工协作、资源整合,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二是调整优化生产关系。包括建立适应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摒弃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确立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明确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明确企业与上下游及相关组织的关系,建立公正公平的分配关系;三是增强共生意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开放、包容与合作共生、、合作共享、合作共盈意识,提高生产效率,缩小经营成本,节约流通成本,提升交付效率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