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诈死之说”实则“作死之论”
传说道家圣贤庄周,有过一次很惊艳的诈死。当年师从李伯阳,悟道大成学得出神变化之术,可分身隐形随心所欲。他第三次结婚,娶了比自己小了几十岁的田齐族中之女,为考验田氏对自己的忠诚,就装病绝食诈死,十五六岁嫩妻果然没出“五七”就跟楚威王的王孙如漆似胶了,王孙突发怪病口吐白沫全身颤栗,太医称不出49天亡者脑髓绊酒啖之可愈,美妇就手提板斧,劈开棺材,抡起大斧就要劈开庄子脑门取髓,庄周一把抓住娇妻手腕这才幸免于难,不料这棺材里人突然活动,直接把田氏给吓死了,庄周就把这女人塞进棺材,放一把火连人带棺一起烧掉,看着熊熊烈火,想想曾经恩爱,又联系着自己诈死后女人的作为,不仅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敲着火盆扬天做歌。。。。“庄子鼓盆”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
还有个周瑜诈死的传闻,也很戏剧,是当年诸葛亮三气周公瑾不成文版,讲的是马背上周瑜箭伤发作正疼得龇牙咧嘴之时,听到通讯兵报告诸葛亮乘虚而入占领了南郡,刚要发怒,眼前一黑栽下马,这样一来,吴蜀两国勾心斗角越演越重,本想用美人计收拾一下诸葛亮所在在刘关张集团,不料假戏真演孙尚香嫁给了刘备,算两国修好之势形成却遭到诸葛亮伏击,自己给世人留下笑柄,心中自然大不快,眼看着满口仁义的刘备集团油条奸猾,只能撕破脸皮动粗强夺,岂料出师不利,又赶上胸口箭伤发作,于是心生一计,大呼一声“既生亮何生瑜”诈死,以觅得机会出掉孔明,于是在朋友圈散布自己被诸葛亮给气死的消息,又大张旗鼓给自己办丧事,料定诸葛亮必定来弔祭,私下里把棺材钻个很隐蔽小洞做出气孔,安排好刀斧手隐蔽在灵堂,特别吩咐不等他推开棺材盖,不得任何行动,如果棺材盖一直不动,诸葛亮他们走后就自动秘密撤退。诈死之事属于绝密级军事行动,小乔他们当然一无所知,所以灵堂里哭嚎阵阵,泪洒涟涟。西蜀遣诸葛孔明一干过来悼弔,诸葛亮料定其中有诈,借哭灵之机扑到棺材,果然发现密空,故意佯装悲痛不慎碰倒烛灯,让蜡油把出气孔给自然堵死,然后就没完没了的长歌当哭,里面的周瑜闭着眼诈死,还在想,听听自己诈死后,诸葛亮说的心里话,到底这诸葛孔明肚里都藏些什么,不知出气孔早被堵死,外面的小乔看着诸葛哭得撼天动地,真的以为是知己相惜,甚为感动也不细察只在一边陪哭,听那诸葛亮这个兮那个哉的没完没了做歌,不知诸葛故意拖延时间,让诈死的人活活给闷死,这大概就是诈死就是作死的经典。
《红楼梦》成书以来,由于作品在80回后突然消失,人们无法得知作品的高潮和结局安排,又因是书并未署名作者,也无权威的先人点拨作者信息,迄今为止,争论不休,尤其在作者问题,经过了几十年荒唐的“曹雪芹作者”论后,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发现“曹雪芹”越来越不靠谱,于是作者谁人问题,一下成了广阔的讨论或学术空间。
在不下百余计的作者论中,最为荒唐的莫过“诈死之说”。
某君论证,《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曹寅,但曹寅死期确定,有史难辩,于是就沿用红学圈内一个套路,用诈死解决问题,再用颠来倒去的谐音助读,《石头记》果然就成了某帝之“失头计”自欺欺人的娱乐了。
山东一似乎叫做什么脂梦的,解释曹雪芹不通之处,就是“曹雪芹诈死”,然后从什么阴沟里逃之夭夭,不知所论内容能不能说服自己,编故事到时奇趣横生跌宕起伏。
博客里给我私信,说只要我认同他崇祯诈死理论,就会跟我如何如何雄心壮志的干一番事业,我却觉得,有没有这样拍脑袋信口开河的朋友,到是无所谓的事,宁可接受与“宋徽宗作者说”的河南人一起讨论抄本中文字的偏旁结构,虽然无聊,但也不至于编造历史,崇祯的死还能有诈?一个帝王的死,决定另一个时代或者朝代的开启,“验明身份”的程序比今天枪决个罪犯复杂得多,李自成就算被忽悠,满人也是重葬,诈死或者替死岂能过关?太儿戏。
明末清初“史可法抗清”此起彼落,也非用诈死来忽悠民众的,而是多起反清组织利用没有人见到史可法尸体,声称史可法活着这种漏洞罢了。唐代杨贵妃被处死,作为政治处决,绝无让其生还的可能,她活过来,那么作为政治对手,每一个参与者都会遭到残酷的灭顶之灾,所以杨贵妃诈死的种种传闻,只是为满足一些人愿望的谎言而已。这些东西也能启发很多《红楼梦》作者诈死,也算是脑洞打开。
于是论作者是爱新觉罗弘晳的,当觉察弘皙在完成作品面对“不可能”这种确定史料时就诈死,乾隆能眼皮子底下让政治对手诈死,也算千古最愚一帝了,问题是弘皙“复活”后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在哪里?不知徐州的阿健君是否在“五重证据”后,带给人们发现的惊喜。
最近又闻诈死之声,几乎是诈死之说的加强版,董小宛诈死,冒辟疆诈死,吴梅村诈死,甚至顺治皇帝不做也玩诈死,顺治有什么目的要去诈死?说理再圆滑,也只是编造故事解决一些因自己“理论”无法逾越问题而已。或许也非自己原创杜撰,捕风捉影的故事就成了救命稻草。
以前听过相声段子,逗哏吹自己学问,捧哏就要他不假思索背出一首诗来,逗哏忽然装大脑卡壳道说“这有啥难的,那个——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啥。”,捧哏附和一句:“原来你这啥啥啥可以涵盖全唐诗”。红楼作者相关的“诈死说”就像这个样的“啥啥啥”,无所不能,包罗万象。
因为“红楼”一书关于作者的争议,忽然间不知多少作古的人又从坟墓里爬出来,这种反自然常识的荒谬观点,也挤入“红学”酱坛,不仅缺乏学术的严谨,更让学术变得更加缺乏严肃。
庄子诈死,活人被吓死,周瑜诈死,憋死了自己。红楼梦作者相关光怪陆离的“诈死说”,就像持诈死理论者在披头散发,仗剑作死,是非主流红学中的毒瘤,不仅伤害更广大的读者认知,更授之以柄给主流红学,让主流红学有理由嘲弄与挖苦前赴后继大公无私的民间学者的奋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