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2018-08-02 21:52:21)
标签:

红楼梦

护珠塔主

石头记

史料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习惯上,,人们掩耳盗铃地沿袭主流红学的错误说法,把1791年开始刊刻发行的120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的作者当做高鹗。但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具有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纠偏已知的错误,把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署以“无名氏 续”再版。不管怎样,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的出版参与,对小说广泛传播留有深远影响。关于后四十回,我们依然可以称为“程高本后四十回”(也可以简称“后四十回”)。
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利用价值

    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确信后四十回是续书以后,读完前80回的“原著”再没有耐心看下去,甚至在我的友人中一些对《红楼梦》有着深度研究者也表示,《红楼梦》80回以后自己根本就没文字上读完过。那么,除了勉强看看《红楼梦》或许存在的结局可能外,还要没有其他的研究价值呢?
从常规或者大众的思维与认知角度,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对作品成书的时代和人物生活的背景研究,还是有很大意义的。比如续书的第25回(即全书第105回),回目为“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锦衣军”显然与清朝的辫子兵难扯到一起,“续书”的作者对官兵的印象或概念,显然有着明遗民的特征。进一步推断,续书作者之前,也就是《石头记》原著作者,当然也不会产生迟于遗民之后的时代。再如1909年11月《民吁日报》连载的“另本”第117回中,流畅的文本中发展着 “庄田”背景的情节。在康熙中期就已经废除的“庄田制”,直接就威胁着《红楼梦》作品成书于乾隆时期的邪说。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已经确定“后四十回”是续书的情况下,仍然努力从后四十回中寻找蛛丝马迹去论证作者是谁,这是原则性的错误。论证作品时代与论证作者谁人虽然关系密切,但这是完全不同的核心与范畴,事实上,根据后文的情节或者后文元素论证作者的大有人在,这其中也不乏有知名学者或者新人,比如张志坚老师。她在论证和发掘“棠村”的方面的贡献,得到各个流派的尊重和运用,但如果依然用“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来论证作者,就变得苍白起来。
     在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的五花八门的作者论中,江苏如皋的“如皋红学”可谓是实力不俗,强势出击,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当然这里也不是刻意给新兴的体系泼冷水,但如皋的红楼研究的骨干团队,用后文内容得出冒辟疆是作者的不在少数。如果能论证出后文的作者真就是冒辟疆,那也算对红学做出很大贡献了。
     有些学者,在作者谁人的认知与判断上,有着卓越的眼界精准锁定吴伟业。比如台湾杜世杰前辈,在《石头记》思想内涵、小说隐写的历史事件,甚至在搜集有关作品的历史资料方面都给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在作者是谁的问题上,大量材料来自后四十回本身的“内证”,这种考据就不再有说服意义和力度。同样,在新兴一代的研究者中,也有走同样路线的朋友,在方向正确,目标准确的体系里,如果对后四十回的价值利用发生偏差,恰恰成为软肋,被其他帮派抓住短板穷追猛打。
    关于后四十回是续书还是原著,主流和非主流基本一致,但也就是分成两个阵营:第一阵营“后四十”是狗尾续貂作品;另外略小一阵营是掩耳盗铃全璧论,认为后文是前文不可分割的部分。之前的文章本人就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如果能像“吴氏红学”流派一样,科学认知后文是创作集团的个别人,根据原著启发的伏线,再依据当时政治形势的转变,重新构架结局,以便这篇宏文巨著得以流传而另行创作的后缀。
    这样理解,各种谜团也就会迎刃而解,错误也就犯的更少。即便不认同“吴氏红学”,但对作品成书过程有着精准判断,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也一样能感受“后四十”带来的意义,比如平湖红学会的王正康先生,在坚持作品存在“集团创作”认识,而后四十回出自其中一人,这样的认知和观点,就能让人理解,为何后四十回既不是前文的真正后文,又是后文确实可能存在的线索与情节被带入的独特现象。

    关于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还可参阅本人博文《肯定和否定后四十回都是错误》。至于创作集团有哪些人,是谁执笔和润色,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红学研究者需要抱着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找出历史的真相,不让错误的说法欺骗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使更多人从《红楼梦》获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