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春的人物设计为何双通道

(2017-04-14 10:47:35)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元春的人物设计为何双通道
       在《红楼梦》(《石头记》)中,“元迎叹惜”四姐妹的老大元春,人物设计是最有难度的,这也是因为角色承担历史任务的复杂性决定的。小说在17~18回,通过省亲情节,也正面安排了人物的出场,当然相关的侧面描写也零星存在很多情节,由于元春身处后宫,其命运结局往往限定了人们思维空间,从悲剧角度猜想或推断,戏剧性往往具有非常狭隘而平庸的活动范围。
        在改造的后四十回续书里,元春只是暴死,暴死确实不幸,但这种死亡也不是悲剧的极致,对家族的影响也就是失去一定的依靠,悲剧的酝酿缺乏发酵的成分,因此对元春的理解也就是一个平庸的贤德妃社会角色,无关历史痛痒了,而通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发现,作者的原构框架内,元春不仅身份显赫,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作者设置元春对明末处置袁崇焕事件的思考。在明末,盗寇蜂起,兴风作浪,最终导致朝代的崩盘,而情人趁虚而入窃取了江山,失国之痛,很大程度朝中没有顶天立地的领军作战的人才,因此在进入清朝以后,遗民怀念甚至幻想,如果有袁崇焕这样的人物存在,或许完全不是当时的情境。
        然而袁崇焕之死,自始至终,众说纷纭。作者期待英雄的存在,袁崇焕是英雄还是叛逆,是无法定论的,所以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用在作品的角色里,就特别的谨慎。
        首先我们看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这个“二十年来”表面的是人物大约年纪,实则表达作者对崇祯殉国以后遗民间私下的思潮的总结,遗民们的思想都是一样的,都渴望着沧海横溢的时候,有袁崇焕那样的人或许能力王狂澜,当然提及袁崇焕,自然又各抒己见不能一焉。袁崇焕曾并未讨魏忠贤欢心而辞官后又重振雄风,终为魏忠贤余党弹劾而处死。
        从吴本的后文看,作者处理这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具有超绝的艺术创造力,首先安排的是元春“御驾亲征”,到前线慰问将士,后以通敌叛逆之罪处死,自然导致对贾府的查抄,渲染各种气氛引导悲剧逐渐向高潮推进,一方面帝都把元春推向断头台,一方面贾府张灯结彩为宝玉黛玉婚事大张旗鼓操办,待如期迎亲队伍与奉旨查抄的锦衣军不期而至遭遇在大观园,矛盾冲突达到出人意料的巅峰,最后是元春被处死,贾府被抄空,所有大观园人物命运从此血写泪书。小说在处理元春“通敌”罪名时,并未做太多的辩解或者渲染,草草带过,读者也只能因同情人物遭遇而略觉冤枉而已。
        至于沸沸扬扬的“反间计”问题,通过元春作为贤德妃角色,这是不可能直接处理,所以体现作者创造力的就是安排另外一个人物林红玉,在紧要时刻,挺身而出,然而不幸被奸人设计陷害,惨遭主子仗死,这样,两个人物,两个角色,承担了袁崇焕事件的是是非非,既不盲目盖棺定论历史事件,又满足各种观点下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迎合了各种口味的读者。这种处理,类似我们今天科技词汇表达的“双通道”或者“双线程”。
        这种用多个人物处理多种可能原因,来应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人们不同认识创意非凡,在小说中多出有运用,比如夏金的组合,不难看出历史人物的存在,和各种不同时期重大事件的元素吸收。
        通过了解元春以及前篇说过的迎春,我们应当归纳出作者设置人物的规律来:作者不为具体某一个人去立传写书,而是通过鲜活的文学作品下的角色形象,在特定环境下,忽然吸收历史元素,从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传统的人物影射思想需要作出更加开阔与灵活的处理,否则也会跟蔡元培先生一样,在人物索隐的怪圈中越走越不知所向,就像蒙着眼拉磨的驴,不明白是在围绕磨道不知疲倦的勇往直前了。
元春的人物设计为何双通道

附录:
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人物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有引用请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