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不是虚构的
夜读广东胡联浩先生的《红楼隐秘探考》,至作者说一节,颇为感叹。
胡先生对曹雪芹是作者以及贾宝玉原型是作者看法,并不认同主流红学,显得很有主见和保留,首先明确反对“贾宝玉=曹雪芹”说法,继而通过对曹氏家谱信息筛选,比对贾府政老爹与贾母等特征元素,认为贾府事亦与曹家事不符,收笔处对小说第十九回“可见他白认得你了,可怜,可怜!”后的此笺注加以点评:“明白无误指出,贾宝玉只是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看到这里,查阅几处带有此笺注抄本,分别是己卯本,庚辰本、南图本、蒙古本和戚序本。
(庚辰本)
(南图本)
其实这个笺注是一段按语:【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松按:蒙南戚三本脱漏一个“见”字)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奇传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至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余阅《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其诗词雅迷酒令奇衣奇食奇玩(松按:己卯本为“奇文”)等类固他书中未能,然在此书中评之,犹为二著。】
从舒序本、梦序本、梦藁本和列藏本同回此处并无夹批来看,这是某级抄手加入了个人按语,或者更晚一次增删时添加的按语。
笺注云“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这里表明,在传抄时节,贾宝玉这样的人,现实生活并不存在,这有力反击了那些不看文本与批评的人,掩耳盗铃地呐喊,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之说,但是,“我辈”“实未目亲睹”,说明了更早时期,存在这样的人,例如张岱,纳兰容若,确实都有这样特征,从这个“我辈”考虑,《石头记》的润色和批注,也许不独吴梅村畸笏叟一批康熙时期润色集团,在雍正乾隆时期,再次修改与灌入批注的可能依然存在,当然从《石头记》到《红楼梦》的演变过程,也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主题思想篡改意图,如果康熙年代之后的修改确实存在,那么这个“曹雪芹”就是所谓的“后因曹雪芹”的后来人。
从不断淡化作品思想和立意角度考量,文字似乎变得华丽起来,但增删内容不能称之为润色,若称之为篡改也太过分,应当说是把《石头记》改编为传世的《红楼梦》。
至于宝玉是不是有原型,原著作者总不会幻想出一个鲜活人物,总会有生活阅历或者阅读过的人物,只是这样人物是谁,这还很难做出判断,但是,通过“我辈”“实未目亲睹”来看,更早些时期,存在这样的“他辈”人“亲睹”。或许,这贾宝玉就是生活在更早时段且已过世,再加入批注的时期,已经没有人看到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