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山依旧”批语诗解

(2015-09-21 01:56:37)
标签:

股票

分类: 塔主原创
     《石头记》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蒙古王府藏本、戚序本和南图本中,这一回有一批语诗:
请君着眼护官符,
把笔悲伤说世途。
作者泪痕同我泪,
燕山仍旧窦公无。
     乍看除了“护官府”与文本中情节有关,却很难理解后面几句内容与小说关系,“作者泪痕”哭诉何事?窦燕山与《石头记》何干?
     首先我要从这首诗信息中,说一句题外话,主流红学认为,《石头记》没有落款的批书人就是脂砚斋,所以就把各种批语,稀里糊涂都称为“脂批”,这个错误观点,一时这里也不是要理清的地方,只是在这样大错误背景下,又派生出更畸形理论:认为曹雪芹就是脂砚斋,脂砚斋就是曹雪芹,论证得不亦乐乎。其荒唐,只通过“作者泪痕同我泪”就可以确定,批书人不但不能说成是脂砚斋,更不要说就是曹雪芹自说自话。“我泪”与“作者泪”分的可是不能再清楚不过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那么“作者泪痕”是什么?当然大家会想到就是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不是就这样答案,我们如果能找到诗人的“我泪”,也许不仅可以诠释诗句,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诗人“我泪”找到作者“泪痕”,贯通“辛酸泪”的同时,也就把作品思想逐渐把握到核心。
    再问,为何“辛酸泪”会与“护官府”联系在一起?批书人明确指出“请君放眼护官符”,那么,我们就随着批书人的眼光找去。
要“着眼护官符”,我们就应该从批评本《石头记》寻找线索,下面以“南图本”为例,找到相关位置:
“燕山依旧”批语诗解
对应的小说文本:

雨村因问方才何故有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夹批:此等人家岂必欺霸方始成名耶?总因子弟不肖,招接匪人,一朝生事则百计营求,父为子隐,群小迎合,虽暂时不罹祸纲,而从此放胆,必破家灭族不已,哀哉!】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笺注: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笺注: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笺注: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 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笺注: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果然有批书人留下夹批:此等人家岂必欺霸方始成名耶?总因子弟不肖,招接匪人,一朝生事则百计营求,父为子隐,群小迎合,虽暂时不罹祸纲,而从此放胆,必破家灭族不已,哀哉!
      原来诗人的思想在护官府处,这条批语正是这个“着眼处”留下的。这里先说明一下,由于抄本略有差异,蒙古本此处批语“破家灭族不已”为“破家灭族不已”略有出入,2012年天津发现的庚寅本此处“破家灭族不已”为“破家灭族不已”,从抄误来判断,“非”“心”当都是“必”字抄误。
      这种“招接匪人”、“破家灭族”的批语内容,很难被主流红学理解或有效解释,原来这些内容,正是主流红学无法接受的“吴本”后28回暗示与剧透,吴本后28回中,贾府子弟与女仆,不断结交府外闲杂,抄家以后,府内打乱,内外勾结的不良子弟与奴仆,最终彻底颠覆,贾家家败人亡不可收拾,作者以护官符中四大家族贾王薛史暗喻“家亡血史”,并以家喻过,表达明朝灭亡的悲惨历史,读过不仅是主人公泪尽,读者都为残酷现实泪尽而麻木,更何况经历了作者完全相同历史的批书人,其泪与作者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才“作者泪痕同我泪”。
   至于“燕山仍旧窦公无”,这首先出自窦燕山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的“五子登科”就是窦燕山“有义方”,《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讲的就是五代后晋蓟州渔阳窦禹钧故事,因其家处燕山,后人称之为“窦燕山”,窦禹钧对子女教育方,最终五个儿子都先后登科及第,成为国家栋梁,“五子登科”的成语就是出自窦燕山,“燕山依旧”是借山咏叹,自然联系到窦公禹钧,批书人作诗于此,与作者一样感叹,繁华得意之时,不能教育子女还好,竟然不能管好子女,最终导致与匪人合流,导致家败人散,这也与大明一样,没能安内,而贼人内外合力,最终丢下社稷灭族亡种
    当然这种“作者泪”,是只有遗民才能感受到是怎样的辛酸与痛苦,剃发易服,沦为被统治民族,而对于原创作者,更是多出一份“我之罪固不能免”,《石头记》源起吴伟业的《风月宝鉴》,吴伟业一生感激崇祯皇帝带给自己的荣华富贵,甲申之变后,他辅佐短暂的宏光政权,短暂的宏光政权覆灭以后,被迫仕清,这是他一生无法直视的污点,没能像更多遗民那样,宁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过着布衣生活,决不靠拢清朝,气节上矮人一节,就算每天用头巾蒙住自己的大蒜辫子,也不能掩饰别人心中对他的鄙夷,然而他对故国的忠诚又是“口齿噙香对月吟”,所以他觉得是“谁”都不能“解其中味”,创作是《风月宝鉴》也算是自我救赎回报自己故国。所以批书人诗中说“同我泪”表达了遗民集团的共同心声
   能读懂《石头记》思想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但是至于“招接匪人”“家破灭族”乃全壁《石头记》后文,其实此后文今已公诸于世,“吴本石头记”所提供的后文正是几百年来迷失的后文,接受的人恐怕凤毛麟角,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相信觉醒的人们,会抛弃荒唐的主流红学,最终明白吴梅村创作的全壁故事,理解这样的“燕山依旧”就不会有多少纠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