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黛玉看的《西厢记》

(2015-09-20 01:41:40)
标签:

文化

分类: 塔主原创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经典场面,无疑是“共读西厢”一戏,从清代到当今,绘画、戏曲以及影视剧作品,都不会错过这经典一瞥。
  在《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道: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从元代王实甫创作以来,刊刻到“曹雪芹”时代,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尤其经过明朝的不断勘校、批注、整理,文本已经变得十分成熟,刊刻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四五本,更奇妙的是“不到一顿饭工夫”林黛玉“十六出俱已看完”这里是不是有些玄妙?
    看看随便找一本《西厢记》一页截图,读起来,总是不有些阻滞留
黛玉看的《西厢记》

   首先“一顿饭工夫”,我们要宽容认知,大户人家的一顿饭工夫,往快里说,那也得一个时辰,往慢里讲,饱了有吃饿了,醉了又喝醒了都不是稀罕事,所以在时间问题,给颦儿一个宽限。
   再者,林黛玉看的应该不是那些带有生涩批语、注音、无聊注解和附录那种冗长的《西厢记》,这种接近白话简洁的《西厢记》有“明何璧校刻《西厢记》”,而且到与其他勘校刻本清朝依然有平行的流行,但是这个本子绝非“十六出”,虽然小说中也提到《会真记》,但从“落红成阵”以及“妙词”戏语来看,直接排除了元稹的《会真记》。
   到底宝玉黛玉,他们看的什么《西厢记》?
   经过反复查找,终于找到一个罕见明朝闵遇五勘校的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十六出的本子,出目如下:
第一本  佛店奇缘 僧寮假饭
        花阴倡和 清醮目成
第二本  白马解围 东阁邀宾
        杯酒违盟 琴心挑引
第三本  锦宇传情 妆台窥简
        乘夜踰墙 倩红问病
第四本  月下佳期 堂前巧辩
        长亭送别 草桥惊梦
    然而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十六出精炼简约的闵版《西厢记》,却又遇到新的问题。
    小说第四十九回写道:
   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
    第五十四回又写道:
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一套《燈月圓》。媳妇领命而去。
   这里《闹简》,《惠明下书》,《听琴》似乎又对不上闵遇五勘刻的王实甫《西厢记》,蒋星煜先生曾撰文这部分属于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妆台窥简》,《白马解围》和《琴心挑引》这也就基本解决了林黛玉看的是什么《西厢记》
   原来她看到的就更简洁明快的《西厢记》,所以看的很快,再加上黛玉过目成诵的聪慧,自然就只需“一顿饭工夫”了
   然而问题来,这个闵版《西厢记》刊刻与1640年(崇祯十三),其后也没有发现清代重刻,那么流行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如果换成主流红学的观点,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那么这个稀有闵版《西厢记》可谓稀罕货,宝黛看这个十六出的可能就很小了。从这个角度讲,故事发生的背景,明末清初比起乾隆时期就显而易见的合理多了。
黛玉看的《西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