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创作了《风月宝鉴》,也许当初的文本还过于单薄与简略,当经过后人加工完善,几易其名,成为不朽名著《红楼梦》,在这个复杂漫长过程,参与者错综诡异,扑朔迷离。
据吴祖本一条批语云“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由此可见,参与此书的有“诸友保存”,有“先人几番增删”,有“我受命”,自然又有授命者,还有诸多的批评人,例如已知落款的畸笏叟,松斋,立松轩,绮园,甚至包括后来者脂砚斋等人。
那么哪些明清时代的人,会有可能参与此书呢?
首先要从吴梅村“诸友”开始
从各种现存史料中发现,吴梅村为中心的晚年接触频繁人物如下图:

下面就逐个简单排查:
1. 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清学者、藏书家。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1650年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苏州昆山典型吴人,故《红楼梦》命名人吴玉峰正是此君。古人以地名在号前做名常用,例如王尧衢号翼云,长洲人,他著述就以“吴翼云”落款。徐乾学号玉峰,吴玉峰正是他化名。
参与角色:保存风月宝鉴底稿,组织润色
参与指数:90%
2.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有可能是立松轩,但无证据,对各回总批多为立松轩所为。
参与角色:批书人
参与指数:40%
3.冒辟疆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在《致冒辟疆书》中云“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予苏州元墓山之北。
吴梅村最后时刻与其通信,关系非凡
参与角色:保存书稿及润色尝试
参与指数:80%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