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西厢》绣像咏图考(一)澹仙

(2014-12-01 00:14:52)
标签:

文化

教育

情感

体育

娱乐

分类: 塔主原创

      《何必西厢》一书又名《梅花梦》,因为书中第三十六回谈及了《红楼梦》,而序是雍正时期落款,触及了红学底线,被传统红学贬为“伪书”,称其是吴桂堂托言雍正朝“心铁道人”写成,实际是盛复初嘉庆年间作品,最后连各种写序的人,都糊弄成了盛复初了。这样主要是避免这本书对红学的颠覆性冲击。
  在糊弄一圈以后,这些红学信徒就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了,其实,这些把各种作序人都当盛复初愚蠢的论证,无异掩耳盗铃,他们不知,刻本的《何必西厢》是带着多页插图的,而这些插图,都有名人的题图或者题《何必西厢》的诗咏,在刊刻时候是一起刊刻出来了,而现今的读者,根本就不知这些题咏的落款与钤章,所以就十分好糊弄。
        《何必西厢》与《梅花梦》都是带着绣像的,这是没看刻本就瞎喊的人始料不及的,因此研究这些插图的题咏作者,对《何必西厢》(《梅花梦》)的成书时代研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也是间接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何必西厢》绣像咏图考(一)澹仙

(《绣像梅花梦》封面(《何必西厢》))



 从本文起,本人将陆续发布,对系列题咏作者的研究,本期只以大家熟悉的“澹仙”为例。
      澹仙,本名 熊琏,清代乾嘉时才女。字商珍,号澹仙,又号茹雪山人,江苏如皋人。熊琏祖籍江西南昌,后随祖父迁居如皋。父大纲,工诗文,早逝。琏与弟瑚依寡母生活,“弱龄爱书,能文章,胜男子,既长,学益进”。琏自幼许配同邑陈遵,未几,遵染病痴呆。据云陈遵之父允悔婚,而琏“坚持不可”,卒归陈家,于是“里邻称其贤”。出嫁后,家贫不能给,半生依父母弟居,苦吟终身以自遣。晚年设帐为塾师。学诗于诗人江片石,其诗切自身世,出于性灵,读之令人“神凄骨悲,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熊琏才慧命舛,苦节一生。家贫,晚为闺塾师,依母弟居。有诗词文赋传世,颇多佳作,罕为人知。集中屡有惊人之句,然造语过哀,读之泪下。
        钱泳《履园丛话》:“(澹仙)尝著诗话四卷,其略云:‘诗本性情,如松间之风,石上之泉,触之成声,自然天籁。古人用笔各有妙处,不可别执一见,弃此尚彼。’又云:‘诗境即画境也。画宜峭,诗亦宜峭;诗宜曲,画亦宜曲;诗宜远,画亦宜远。风神骨气,都从兴到,故人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
        袁枚《随园诗话》称:“熊澹仙女子不止通诗,词赋俱佳。以所天(丈夫)非解事者,故咏萤火云:“水面光初乱,风前影更轻。背灯兼背月,原不向人明。”
冒鹤亭在《龙游河棹歌》中写道:“妇人诗话古来无,琏也文章比大家(曹大家)。女是澹仙男冠柳(王观),东皋词学不为孤。”
        晚清况周颐《玉栖述雅》赞:“熊淡仙秉冰檗之贞操,振金荃之逸响,一洗春波绮纨,近于朴素浑坚……清流之笔,雅正之音,自是专家格调,视小慧为词者,何止上下楼之别!”
         著有《澹仙诗钞》四卷、《词钞》四卷、《赋钞》、《文钞》各一卷,又有《澹仙诗话》四卷。其《诗钞》等刊于嘉庆二年(1797)。有曹龙树、徐观政、邵文鸿序,翁方纲、法式善、罗聘等名流题词,黄洙题跋。澹仙很有影响以至《清史稿》都收录了她的生平与事迹。
    那么早在她刊刻以前就给《何必西厢》(《梅花梦》)图咏,那么1800年刊刻的《何必西厢》(《梅花梦》)之前,可见绣像刻本早已经在流传,楞把《何必西厢》(《梅花梦》) 说成是1800前后盛复初所写,那是掩耳盗铃的,只凭一张打死不改口的硬嘴皮子,不是搞学术的态度。
     说起熊琏,她给红学还出过直接的难题。
        她的《词钞》卷一有《庭芳•题十二金钗图》一首:
                       日暖花梢,香飘帘幙,
                      十分春在红楼。
                      传杯满酌,笑语不知愁。
                      试问偎红倚翠,东风里谁最温柔?
                      都猜作神仙谪降,笙鹤下瀛洲。

  

                  赏心人已醉,阑杆倚遍,
                       一片云头。任轻翻舞袂,慢转歌喉。
                      谁道书中有女,终输与,金谷风流。
                     多应是,明珠买艳,
                      花月尽钩留。
      问题是,红学不得不承认这是她年轻时候的作品,可她那里看到的“十二衩图”?从诗文内容,她看的不是单纯的画,而是书籍与画的结合,但是,乾隆中期,就算有《红楼梦》,都认为是抄本,抄本会有这么多图画进去?是刻本?可红学定义好了,最早的刻本是1791年的程甲本《红楼梦》, 这样让红学百思不解的问题,还不止她一人抛出过,更早的一个才女宋
鸣琼早也玩过一把让今天红学家不愿意去搞的诗。
      红学家聪明的很,知道去搞这些人的作品,就是精光腚去捅马蜂窝。
    鸣琼字婉仙,江西奉新人,为九江教授(府学学官)宋五仁之第三女,适涂建萱。卒于嘉庆七年(1802)。著有《味雪轩诗草》一卷、《别稿》一卷,又有《春秋外传》。《味雪轩诗》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其《题红楼梦》四绝如下:
其一

好梦惊回恶梦圆,个中包括大情天。罡风不顾痴儿女,吹向空花水月边。
其二 

病躯那惜泪如珠,镇日颦眉付感吁。千载香魂随劫去,更无人觅葬花锄。
其三 

欲吐还茹恨与怜,随形逐影总非缘。自来独木无连理,甘露何曾洒大千!
其四
     幻境空空托幻身,傍徨无计渡迷津。断除祗有鸳鸯剑,万缕千丝索解人。
不说内容,只说这才女看的《红楼梦》,显然是全本的,而同样是她青年时代作品,她看的是什么全本?要是抄本,那也是程甲本,啊刻本,那程甲本就不是最早的刻本了
   所以,最近的红学很无奈,人民文学出版的最新《红楼梦》干脆写一个叫“无名氏”的人序了,确实能稀里糊涂解决很多难题。
   从澹仙我们看到《何必西厢》绝非嘉庆时期写成的作品,而确实如五桂堂主人所言“行世已久”,只可惜戳了红学痛,不得不背伪书的骂名。
   另外补充一点,《何必西厢》“澹仙”钤章前,还有个落款是“[王夜]仙”(第一个字为“王”旁加个“夜”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