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真就那么可恶?(二)
(2014-10-19 00:54:39)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塔主原创 |
我可以武断地告诉大家,王熙凤在小说原著中是在麻木绝望中吊死了自己。
首先我们看一下“梦演红楼梦”一回中,王熙凤的画和判词: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凤凰在冰山,永远不会出现涅槃的伟大和惊艳,而是说明死亡的悲惨和卑微与无奈。
题外话:本人在与爱诗、东方等探讨“冰山”话题,聊及张岱《冰山》。张岱《陶庵梦忆》卷七《冰山记》:“魏党败,好事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是秋携之至兖,为大人寿。一日宴守道刘半舫,半舫曰:“此剧已十得八九,惜不及内操菊宴、及逼灵犀与囊收数事耳。”余闻之,是夜席散,余填词,督小傒强记之,次日至道署搬演,已增入七出,如半舫言。半舫大骇异,知余所构,遂诣大人,与余定交。”,
我们观察一下整个第五回各册判词画中,关键字分别是:寿夭、破席、莲枯藕败、两株枯木、大夢歸、掩面泣涕、逝水、身在泥垢、赴黄粱、看经独坐、冰山雌鳳、荒村纺绩、凤冠霞帔、自缢,这些词实际都是交代结局而不是过程,少数是交代去向,多数是死亡情景。分出这两列,就知道人物在80回后写到情况
这样我们得出规律:画和和判词是写人物去向和状死,简单分类一下:
第一类,表示人物去向的有:
掩面泣涕-探春远适
身在泥垢-妙玉洁癖反最脏结果(被脏朽蠢粗玷污)
看经独坐-惜春出家
荒村纺绩-因为刘姥姥帮助巧姐过上凡人生活
凤冠霞帔-李纨因“茂蘭”而得上流社会。
第二类,表示状死的是:寿夭、破席、莲枯藕败、大夢歸、逝水、赴黄粱、冰山雌鳳、自缢
而对应人物:
晴雯——寿夭
袭人——死在优伶(琪官)处
两株枯木——林黛玉吊死,(枯木—死木,林中挂,“非生地”“勒死是正经”)
大夢歸——元春因弓而死(兵器,结合判词“虎兕相逢”,死于战争,应该是冤死,橼代表元和冤)
逝水——史湘云死在江边,自缢——秦可卿,王熙凤——吊死,迎春——被折磨死
判词说:
“一从二令三人木”这是和“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伏凤姐后文自缢。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一个特有笔法,那就是以小喻大,中是先写一件小事,与后来一件大事做对比和铺垫,总是先写一个小人物,然后塑造一个一个大人物,先写一个形似的性格,塑造一个完整的主角性格,从而实现不写只写——以家喻国。在塑造王熙凤的过程中,大家对她大哭大闹情节有这样一段:
刚至院门,只见又有一个小丫头在门前探头儿,一见了凤姐,也缩头就跑。凤姐儿提着名字喝住。那丫头本来伶俐,见躲不过了,越性跑了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凤姐儿道:“告诉我什么?”那小丫头便说二爷在家这般如此如此,将方才的话也说了一遍。凤姐啐道:“你早作什么了?这会子我看见你了,你来推干净儿!”说着也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摄手摄脚的走至窗前,往里听时,只听里头说笑。那妇人笑道:“多早晚你那阎王老婆死了就好了。”贾琏道:“他死了,再娶一个也是这样,又怎么样呢?”那妇人道:“他死了,你倒是把平儿扶了正,只怕还好些。”贾琏道:“如今连平儿他也不叫我沾一沾了。平儿也是一肚子委曲不敢说。我命里怎么就该犯了‘夜叉星’。”凤姐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又听他俩都赞平儿,便疑平儿素日背地里自然也有愤怨语了,那酒越发涌了上来,也并不忖夺,回身把平儿先打了两下,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又怕贾琏走出去,便堵着门站着骂道:“好淫妇!你偷主子汉子,还要治死主子老婆!平儿过来!你们淫妇忘八一条藤儿,多嫌着我,外面儿你哄我!”说着又把平儿打几下,打的平儿有冤无处诉,只气得乾哭,骂道:“你们做这些没脸的事,好好的又拉上我做什么!”说着也把鲍二家的撕打起来。贾琏也因吃多了酒,进来高兴,未曾作的机密,一见凤姐来了,已没了主意,又见平儿也闹起来,把酒也气上来了。凤姐儿打鲍二家的,他已又气又愧,只不好说的,今见平儿也打,便上来踢骂道:“好娼妇!你也动手打人!”平儿气怯,忙住了手,哭道:“你们背地里说话,为什么拉我呢?”凤姐见平儿怕贾琏,越发气了,又赶上来打着平儿,偏叫打鲍二家的。平儿急了,便跑出来找刀子要寻死。外面众婆子丫头忙拦住解劝。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乾净。”正闹的不开交,只见尤氏等一群人来了,说:“这是怎么说,才好好的,就闹起来。”贾琏见了人,越发“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風来,故意要杀凤姐儿。凤姐儿见人来了,便不似先前那般泼了,丢下众人,便哭着往贾母那边跑。(《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先哭后闹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她这样说“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
【你也勒死我】这绝不是闲文,正是一哭二闹的场面描写之后,作者神来之笔伏线千里,为后文王熙凤吊死巧妙埋下伏笔
王熙凤吊死,不是简单地在被贾琏休掉以后,而是因为被休以后无奈回到金陵娘家,遭受打击的王熙凤,丧失了呼风唤雨的威风而变得失望、消沉,“一从二令三人木”,本是“一聪二灵”的王熙凤,最终变得让作者失望的灰心麻木,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当贾府遭到查抄之后,王熙凤在贾府埋下的祸根让她在金陵依然遭到来着官方的惩治,因此“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才是她绝望而终之时之处。
在作者的构思中,他曲笔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以欲扬先抑的手法使角色充满魅力和缤纷,然而作品80回后突然断绝,这让充满恶意的篡改就如鱼得水,把曲笔干脆歪曲到底,让她原本出现的可恶变成人人望而诛之的形象,原本极力支持宝黛爱情的前文包括伏线,在高鹗的续本中,竟然是她采用了掉包计,成全了宝钗而毁灭了黛玉做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其形象甚至不如古龙小说中的“无恶不作”“十恶不赦”之类江湖角色,作者本意是,面对天塌地陷的改朝换地局面,这时候能钻出一个精明强悍顶天立地的英雄来,能在沧海横溢时刻力挽狂澜,但是作者也看到历史的不可逆转,只能幻觉中寻找诸如王熙凤探春黛玉这样智勇过人的大英,最终也只能用王熙凤悲哀死去来破灭自己幻觉。
当然王先生人物影射魏忠贤,也有一定道理,沧海横溢的时候,总幻想能有八面玲珑的人,能够回天有力。
作者在塑造王熙凤中,又穿插大明崇祯一笔错综复杂的历史,这个历史事件不是导致大明灭亡的根本,但无论怎样,袁崇焕之死引发过作者思考,尤其是大明纸糊的一般落入清人手里。崇祯三年,袁崇焕因罪被处以凌迟,作者心中处死袁崇焕也许是一个冤案,尤其是面对流寇杀入京城、清人趁虚而入之际,面对毫无抵抗能力的大明、南明,对袁崇焕就充满向往,因此用元春幻化,折射这个人物的死去,这个故事发生在大明灭亡之前,而整个小说故事是从1642~1669之间,那么这个故事就要插入,当然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故事在《红楼梦》中描写出来,因为正是要写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小说也就中断了
插入这个故事,就是从王熙凤故事中切入,我们看下面一段故事:
凤姐道:“不是我说没了能奈的话,要象这样,我竟不能了。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庚双夹:反说可笑则思 落,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套,非红楼之梦矣。〗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庚双夹:是以前授方相之旧,数十年后矣。〗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庚双夹:妙!实家常触景闲梦必有之理,却是江淹才尽之兆也,可伤。〗旺儿家的笑道:“这是奶奶的日间操心,常应候宫里的事。”〖庚双夹:淡淡抹去,妙!〗凤姐道:“不是我说没了能奈的话,要象这样,我竟不能了。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庚双夹:反说可笑则思 落,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套,非红楼之梦矣。〗
我们知道《红楼梦》就是朱明的幻想,那么这里脂砚斋说“非红楼梦”是什么意思呢?
“非红楼之梦”指“不是明复兴之幻想”而是败落。
这个梦讲的是故事将讲述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之死不是作者作品的“红楼梦”思想,红楼梦思想在吴梅村时期就是复明思想,一种骨子眼里的复古思想。
“反说可笑”,是脂砚斋弦外之音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大哭的往事,所以“反说可笑”,“若必以此梦为凶兆”不是与“妙甚”矛盾,而是引导读者回到朱明曾经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上,不是什么凶兆,因为杀了袁崇焕不是预示大明灭亡,只是作者要把这个历史应该写入的红楼(大明)写进书中。
旧时方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只门神,另一种是只送殡仪式时开路的人,如今一些地方仍有“方相”。《周礼》序官注:"方相犹言放想,可畏怖之貌。"《北史•樊逊传》载:樊逊出门恰遇人家送葬,他蹙眉下泪,对队前那个扮演"方相"的说:"何日(我死时)更相烦君"做送葬我的"方相"。这里方相正是指死亡的引路人的意思,预示小说人物元春已经死在了宫中。而“数十年后”则是说这是几十年后补几十年前故事,也就是袁崇焕之死故事从这里补入。
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庚双夹:妙!实家常触景闲梦必有之理,却是江淹才尽之兆也,可伤。〗旺儿家的笑道:“这是奶奶的日间操心,常应候宫里的事。”〖庚双夹:淡淡抹去,妙!〗【松批:常应候宫里的事映照宫中元春已不再】
“妙!实家常触景闲梦必有之理,却是江淹才尽之兆也,可伤。”此批和后“淡淡抹去”作用相似,柔化情节事态严重。
“淡淡抹去,妙!”常应候宫里的事,映照宫中元春已不在了。
其实王熙凤在前文讲述一个笑话就折射了一个可怕的事件: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
元春已死怕是路人皆知,贾府还在祝娘娘千秋,元春的炮仗被点了,贾府依然是聋子,前回元春所作谜语乃炮仗,此处所喻亦有此指,非是抬炮仗的是聋子,而是元春冤死,旁观者如同聋哑一般。
用王熙凤这里跟方相夺锦,使得故事把几十年前事自然引入恰似现今的生活中,而使得历史变成文学艺术。
关于王熙凤的诡异文字,正是红学家的死穴:用耳挖子掏牙、总爱踏门槛、不识字还能读潘又安的情书、宝玉开了一个离奇古怪药方她却说是真有其事,还有屋子里的太阳,不管怎么解释,大家总是觉得牵强附会,那么这些内容到底存在怎样真相,且听鄙人关于王熙凤话题的下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