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暗载一场血腥屠杀——林四娘的故事

(2014-09-29 20:53:58)
标签:

文化

分类: 塔主原创
各位,很不好意思,说好讲林四娘,却因为下班的匆忙,没有保存带回,为了不放鸽子,这里就即兴跟大伙说说这个林四娘
        在《红楼梦》中,78回的姽婳将军,讲到了林四娘,红学是反说正说不得体,横讲竖评不得理,为啥? 
因为他们说是曹家事,这林四娘故事跟曹家八竿子大不到,更跟风花雪月挨不上联系。爱情主题杀出一道血路,一段香消玉损的故事格格不入。
        所以大家都纳闷也很感兴趣,今天我就跟大伙说说这个林四娘,最早林四娘,是从陈宝钥传出,陈宝钥是福建人,清初被任命为青州防道,办公室就是当年的衡宫。
       陈宝钥做官,他遇到个女鬼,是福建莆田的老乡,于是跟那女鬼夜夜神交,只知道那女鬼自称林四娘,怀有17年前的亡国恨。
不管怎么算,陈宝钥都算不出17年前亡了什么国,后来大兴土木为她还修葺了坟墓这才安宁。
稍后这个林四娘就成了那一时期文人笔下常见的人物,李澄中的《艮斋笔记》,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邱宗玉的《青社琐记》,另外王士祯、林云铭、陈维崧的等文豪都有林四娘笔迹,典型的就是稍后的《聊斋志异》,蒲松龄根据种种传说,完整地整理了这个故事
       青州道陈公宝钥,闽人。夜独坐,有女子搴帏入。视之,不识;而艳绝,长袖宫装。笑云:“清夜兀坐,得勿寂耶?”公惊问:“何人?”曰:“妾家不远,近在西邻。”公意其鬼,而心好之。捉袂挽坐,谈词风雅,大悦。拥之,不甚抗拒。顾曰:“他无人耶?”公急阖户,曰:“无。”促其缓裳,意殊羞怯。公代为之殷勤。女曰:“妾年二十,犹处子也,狂将不堪。”狎亵既竟,流丹浃席。既而枕边私语,自言“林四娘”。公详诘之。曰:“一世坚贞,业为君轻薄殆尽矣。有心爱妾,但图永好可耳,絮絮何为?”无何,鸡鸣,遂起而去。由此夜夜必至。每与阖户雅饮。谈及音律,辄能剖悉悉宫商。公遂意其工于度曲。曰:“儿时之所习也。”公请一领雅奏,女曰:“久矣不托于音,节奏强半遗忘,恐为知者笑耳。”再强之,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歌已,泣下。公亦为酸恻,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女曰:“声以宣意,哀者不能使乐,亦犹乐者不能使哀。”两人燕昵,过于琴瑟。
        既久,家人窃听之,闻其歌者,无不流涕。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蛊,劝公绝之。公不能听,但固诘之。女愀然曰:“妾,衡府宫人也。遭难而死,十七年矣。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公曰:“我不为嫌,但燕好若此,不可不知其实耳。”乃问宫中事。女缅述,津津可听。谈及式微之际,则哽咽不能成语。女不甚睡,每夜辄起诵准提、金刚诸经咒。公问:“九原能自忏耶?”曰:“一也。妾思终身沦落,欲度来生耳。”又每与公评骘诗词,瑕辄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公问:“工诗乎?”曰:“生时亦偶为之。”公索其赠。笑曰:“儿女之语,乌足为高人道。”居三年,一夕忽惨然告别。公惊问之。答云:“冥王以妾生前无罪,死犹不忘经咒,俾生王家。别在今宵,永无见期。”言已,怆然。公亦泪下。乃置酒相与痛饮。女慷慨而歌,为哀曼之音,一字百转,每至悲处,辄便呜咽。数停数起,而后终曲。饮不能畅。乃起,逡巡欲别。公固挽之,又坐少时。鸡声忽唱,乃曰:“必不可以久留矣。然君每妾不肯献丑,今将长别,当率成一章。”索笔构成,曰:“心悲意乱,不能推敲,乖音错节,惧勿出以示人。”掩袖而去。公送诸门外,湮然没。公怅悼良久。视其诗,字态端好,珍而藏之。
        诗曰:“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箫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诗中重复脱节,疑有错误。
 
       其实这十七年前王国恨,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扭曲表达,而是指崇祯17年,大明亡国,至于大家能搜罗到现代红学考证的林四娘,可以说都是扯淡的,历史有没有林四娘,没有确切证据,因为青州被灭是一个历史盲点,清人没有在历史留下一笔注解
        为什么青州被灭历史像溢出一样人间蒸发呢?
        原来,青州不是被流寇所灭,而是清人涂炭!
        姽婳词中林四娘,皆相传为明末实事,但除了各种清初中期文坛有作品记载,历史并不可查,青州横王遭流寇袭击,史料也鲜有记载,但出土的衡宫铭文让我们得知一个历史: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并没直接攻打青州,青州而是被来自北军(清军)覆灭,林四娘只是一个臣妾,在衡宫遭洗劫时或是自杀或者反抗被杀,轰轰烈烈的姽婳将军只是作者的幻想以及清初那些文坛汉人的理想,最初传说出自康熙二年陈宝钥出任青州按察使,传说遇到一女鬼,跟他讨论了17年前亡国之苦,问亡了什么国始终不语,《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这里截图出土的李姑墓志奉献给读者,意在告诉读者青州之灾真是情况《红楼梦》中暗载一场血腥屠杀——林四娘的故事
《李姑墓志》,楷书,30行,行22字。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莱芜城北张家洼公社沈家庄村东北“姑子墓”,青石质,一盒两块,各47x43x8cm。今原石藏沈家庄吕氏,旧拓藏莱芜市博物馆。志文表明灾难不是来自闯王,带来浩劫的元凶乃清军
         墓志让我们还原了一个历史真相:李自成被打散的部队,意识到清人外邦的耻辱,就在青州企图拥立朱由棷登基,这才遭到清人的毁灭。衡宫沦陷以后,清人对士兵“放赏”
        宫女面临的就是残酷的屠杀和奸淫,他们投井,井里尸满,他们悬梁,梁柱坠断,宫内各树都吊满了女孩,这个李姓宫女,是为数绝少的逃脱衡宫女孩,最后在莱芜出家存活了半生,并在墓碑记录了这段清人不为后人知道的血泪历史。现在青州衡宫遗址,经过多方资料汇聚,在博物馆刻下了这样文字:
《红楼梦》中暗载一场血腥屠杀——林四娘的故事
朱由棷一家十三口,被押送北京“厚养”,1646年,全部被勒死,其他朱姓人家,逃出青州,改姓为“霰”。据霰姓家谱记载:霰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乃是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的后人,他们的祖训是::“清廷灭吾门, 衡府遭祸殃。楼阁化瓦砾, 男儿赴冥乡。 汝辈朱氏后, 幸存未族亡。有女不嫁冯,乞讨勿求房。孤蓬行万里,子孙当自强。”“冯溥”“房可壮”二人诬陷衡王子弟谋反,清廷以此为借口将衡王府灭门,幸衡王朱由棷之妻洪英瑶(即霰氏始祖)携一子(朱慈安)一女(朱慈嫣)逃脱至现青州市弥河镇壮汉庙村,从此便改姓“霰”
        《石头记》本就是悼明骂清作品,吴梅村在悼念过程,他首先要对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和事迹写入自己作品,传说中的林四娘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写入《红楼梦》,不仅不奇怪,而且丰富了作品主题和内涵。
        另一方面,由于残酷是文字狱,很多故事和事迹不能正面描写,明末清初的文人都采用记述颂咏林四娘的办法,来间接表达内心复杂情怀,《红楼梦》作者也不例外,而《红楼梦》本身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去,就告诉我们一种思维和理解方式了,真的事情隐藏,作者要写真的事情,那就是朱由棷遭到的迫害,所以他巧妙地写了一个女人,在女人的背后隐藏了血泪历史。
        红学是扯淡的,说林四娘是朱常庶的女人,衡宫虽然毁灭了,但朱常庶作为藩王,是有皇帝加封的,青州历代藩王的大事件,都在皇家有完整的档案,朱由棷之前,任何藩王都没遭到过流寇侵扰。也就是说不会发生林四娘战斗事件,朱由棷是临时的藩王,朱常庶死后,他继承王位,崇祯遇到极大麻烦,还没那功夫给他册封。自己就被逼死。所以遭到屠杀和袭击青州事件。就是墓志铭明确告诉我们的“北兵”(清兵)。
        作者以“不写之写”照应了对朱由棷的纪念,毕竟朱由棷试图称王,带领大汉民族独立,当然对朱由棷的祭奠,网友们还不大相信,但迟早大家会在阅读刘姥姥讲抽柴故事中,恍然大悟,为了小说的流畅和延续,作者还用林四娘伏线林黛玉,大家很难相信林黛玉在危机时刻能挺身而出顽强抵抗,这里是林四娘,林黛玉成了贾宝玉的老婆就是林二奶奶,是用小故事预写后面主角的大故事笔法,这就是脂砚斋所说是“不写之写”和“以小喻大”
        补充一点,连四娘的“芙蓉绦”,恰恰是把林四娘和林黛玉绑定是纽带!好了,临时即兴说一下,日后发到空间,用心读红楼的网友可以到我空间读一读拙文,也明白什么才是《红楼梦》,谢谢大家
要想看懂红楼梦,读者就要放弃所有红学思想,所有谁家谁家是的说法,自己读就读到奇妙了,红学搞了几十年,就这样的一段故事,按在谁家都不合理。
《红楼梦》中暗载一场血腥屠杀——林四娘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