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学琼林》“岁时篇”第47页: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2019-11-15 18:13:07)
标签:

教育

校园

文化

分类: 培训学习

        读幼学琼林,懂古典诗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岁时篇,请大家打开书本第47页。

        首先,我们来诵读一遍。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 治聋之酒;七夕 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秦人岁终祭神  曰腊,放至今以十二月为腊;

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  读正月为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古文的意思。

我们先看第一句话,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端阳:就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喝雄黄酒

竞渡就是划船比赛。指的是划龙舟比赛。

端阳竞渡,为的是纪念什么呢?为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也叫屈平。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著名的爱国诗人,曾经楚国的三闾大夫。他主张对内任用贤人,对外联国抗击秦国。后小人排挤,失去了王的信任,被流放被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兵一举攻破了楚首都 ——yng   忧国忧民的屈原心如刀割,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热爱祖国一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屈原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在长沙附近汩罗江跳水而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并且,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品有《离骚》。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有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到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汨罗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蛟龙吃掉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面缠绕着彩色丝线。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重九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又叫重阳,重阳节。古人认为9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日月都是9,所以叫重阳。这个节日,有佩戴茱萸,菊花酒,登高习俗。习俗的来源,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曾经跟着一位叫费长房的仙人学仙。有一天,师父告诉他,九月九日瘟魔要来,让他回乡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时候身上佩戴茱萸叶,登上高山,每人喝一口菊花酒,瘟魔就不敢靠近自己了。重阳节佩戴茱萸,菊花酒,登高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我们都学过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现在,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实,爱护老人并不只是在“老人节”“重阳节”这一天,平时的每一天都是敬老节。尊老、敬老、关爱老人,我们每天都可以做,时时都可以做,事事都可以做,用心去表达自己对老人的爱与关怀。扶老人散步,给老人捶捶背,听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给老人一个大大的拥抱,为老人准备合适可口的饭菜,多陪陪老人,多打打电话,多微信视频,等等等,在行动中,在一言一行中,表达自己对长辈、老人的爱,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行出来。顺便问一句,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大人们,昨天,今天,你关爱老人了吗?如果有,请为自己点赞,也请为自己身边这样的伙伴点赞。

以上内容,就是第一句话: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它的含义。

        我们来看第2句。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   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这里是说,春社日,家家杀鸡宰猪,祭祀土地神,据说这天的酒喝了,可以至耳聋。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乞巧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6页,就有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春社饮酒可以治疗耳聋,作为一种习俗,在古代的民间很流行。但是为什么春社饮酒能治疗耳聋呢?我们很难理解吧。我们呀,不妨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不少中药在调制时,会酒作为辅料,增强药效。大概酒的作用就在于此。

至于为什么在春社喝这个酒?这恐怕涉及到易经知识了。春社是阳气上升阶段,但是阴气尚未退,是阳破阴阶段,以时入物,乃天地合,治人病,这便古人所追求的地合一表现。

 第三句: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  帽落于龙山。

         传说中秋时,玄宗与道士罗公远 闲谈,说自己曾到月宮梦游,罗公远 称有法术可以让唐玄宗亲自到月宫玄宗大喜,罗公远 速速做法。 罗公远折了桂树枝,吹气化作一乘彩,手中的如意变成一头白鹿,驾着车,着唐玄宗往月宫而去唐玄宗来到月宫香气弥漫,仙乐响起玄宗很懂得音律,將仙乐默記心中,等到回到人间便心中默记的乐曲告诉了负责谱曲的乐官,譜成一首著名的曲子——《霓裳羽衣曲》

这就是,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   这一句的典故由来。

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是说,重阳节登龙山,风太大了,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到地上。《孟嘉落帽》的故事,我们翻到《幼学琼林》这本书的第49页,可以读到这个故事。


            第四句: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放至今以十二月为腊;

            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有祭祀的仪式,至今都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农历的第一个月叫正月。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月的“正”字,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的第四声,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成第一声了?这是因为,秦始皇姓赢yíng名政,他觉得“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第四声)月”读作“正(第一声)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