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文臣篇”第76页: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
(2019-11-15 21:22:05)
标签:
教育校园文化 |
分类: 培训学习 |
内翰、学士都是翰林院官员的称号。
都察院是什么机构呢?负责监察的机构,都宪、中丞都是负责监察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监察各种部分各种官员,比如辩明冤枉,整顿风气或风纪等。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监察。那么都御史,就是中央监察部的部长。
来说说“翰林”吧。我们福田区梅林片区,就有一处楼房叫“翰林苑”;很多书院,会叫“翰林书院”。以前龙老师读大学的时候,我住的宿舍名字叫“聚翰斋”,聚集的聚,翰林的翰,意思是“聚集翰林的书斋”。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很感动。十几年过去了,老师一想起这个名字,充满感恩,这激发了老师的当年与现在,都要好好读书,做个读书人,虽然没有“翰林”的称号,但是可以像“翰林”学士那样,努力去求学,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说起翰林,老师满满都是回忆哈。
来说说“翰林”这个名称,这个官职的由来吧。
翰林,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人中,选拔人才,担任翰林学士,负责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比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其实,在设立翰林这个官职的最初,翰林学士的权力并不大。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事务逐渐繁多。翰林学士需要承担的事情更多了。许多重要大事,如册封皇后、立宰相、立太子这样的大事,皇帝都会跟翰林商量,让他们参与决策,起草诏书。而到安史之乱末期,随着藩镇割据,宦官势力猖獗,皇权衰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常会更加的依赖翰林学士,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以至于到后来,翰林学士甚至有了“内相”的称呼。就是“内在的、实在的宰相”。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负责皇帝的咨询,实权在握,位高权重。
但清朝以后,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撰写文册,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与政治没什么关系了,属于清闲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革,学校教育了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也就日渐衰落了。
我们说,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编修。都是一等一有学问的人。
同学们,我们努力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读诗书,成为博学之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现在是“小小翰林”,将来,成为真正的翰林。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称都堂
行人:这个是多音字,这里读xing.
行人,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和常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一定要参照注释,了解它的古义,不能想当然,不能曲解古文。
行人——在古代,是个官名。行人还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大行人掌管重大的外交礼仪,接待重要的来访宾客。小行人负责奔波四方,出使各国。大行人和小行人,职位不同,分工不同。后来,明代还设有专门的“行人司”,负责 传皇帝的圣旨或册封等事情。
司成:古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官职,
祭酒,也是官职。这从何说起呢?——古代的祭祀礼仪,祭天祭地,有一种叫浇奠祭祀,就是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把洒酒在地上;执行这个礼仪的人,就叫——祭酒。
祭酒,这个官职,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这里要读第四声,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最高学府,相当于北大清华。祭酒,他是负责主管国子监,其实就是校长的意思,大学校长或是教育部长。战国时期,荀子就曾经三次担任过祭酒这个官职。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韩愈,就是“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就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我们学过韩愈的古诗《早春》,大家还会背诵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担任过国子监祭酒。
第四句: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的称呼,也就是一方之长。地方官的意思。
藩侯:是指藩王。还是地方官。
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
方伯、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别称。都是地方官的名称。
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户籍
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提刑按察司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提刑按察使在明代与布政使,并为一省最高长官,在明朝,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布政司,就相当于省长。
掌管宗室子弟教育的宗师,称为
大家别被这么多官职弄晕了,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么官职呢?因为官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封建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好了,就去做官,报效国家。所以,为官要忠诚清廉,为国为民。这是老师的个人的一点个人理解。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