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学琼林“文臣篇”第76页: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

(2019-11-15 21:22:05)
标签:

教育

校园

文化

分类: 培训学习

     读幼学琼林,懂古典诗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文臣篇,请大家打开书本第76页。

     首先,我们来诵读一遍: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都堂 曰大抚台,称 巡按  大柱史。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宗师  称为大文衡,副使 称为 大宪副。 

 好的,我们朗读完了,前一次的学习,文老师的讲解与分享,大家还记得吗?文老师介绍说,古代官员,复杂多多。皇帝大臣,等级森严,有三公三台,郎官宰相,六大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我们今天会听到、会了解很多的官职的名称。可以说,基本是官职的名称。


   我们先看第一句: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这说的是都宪中丞是都察院的长官——都御使的别称,都是指都御史。

内翰学士都是翰林院官员的称号。 

都察院是什么机构呢?负责监察的机构,都宪中丞都是负责监察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监察各种部分各种官员比如辩明冤枉,整顿风气或风纪等。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监察那么都御史,就是中央监察部的部长。 

来说说“翰林”吧。我们福田区梅林片区,就有一处楼房叫“翰林苑”很多书院,会叫“翰林书院”。以前老师读大学的时候,我住的宿舍名字叫“聚翰斋”,聚集的聚,翰林的翰,意思是“聚集翰林的书斋”。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很感动。十几年过去,老师一想起这个名字,充满感恩,这激发了老师当年与现在,都要好好读书,做个读书人,虽然没有“翰林”的称号,但是可以像“翰林”学士那样,努力求学,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说起翰林,老师满满都是回忆哈。

来说说翰林这个名称,这个官职的由来吧。

翰林,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人中,选拔人才,担任翰林学士,负责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比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其实,在设立翰林这个官职的最初,翰林学士的权力并不大。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事务逐渐繁多。翰林学士需要承担的事情更多了。许多重要大事,如册封皇后、立宰相、太子这样的大事,皇帝都会跟翰林商量,让他们参与决策,起草诏书。而到安史之乱末期,随着藩镇割据,宦官势力猖獗,皇权衰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会更加的依赖翰林学士,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以至于到后来,翰林学士甚至有了“内相”的称呼。就是“内在的、实在的宰相”。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负责皇帝咨询,实权在握,位高权重。

清朝以后,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撰写文册,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与政治没什么关系了,属于清闲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也就日渐衰落

 1911年,清朝灭亡,沿续了上千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有一点是千年不变的,那就是,凡担任或做过翰林的人,多半通经史、饱读诗书的人,博学的人。特别是明清以后,翰林,就是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古代翰林,比如唐朝的李白我们称之为李翰林,还有杜甫,还有宋朝的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代的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是翰林。 

我们说,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编修。都是一等一有学问的人。

同学们,我们努力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读诗书,成为博学之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现在是“小小翰林”,将来,成为真正的翰林。

 

       我们看第二句: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称都堂 曰大抚台,称巡按 曰大柱史。 

    天使,这个词,不是我们现在的理解。我们拆开这两个字来了解天使,是指——天子的使者,皇帝派遣的使臣。

行人:这个多音字,这里读xing. 行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和常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一定要参照注释,了解它的古义,不能想当然,不能曲解古文。 

行人——在古代,是个官名。行人还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大行人掌管重大的外交礼仪,接待重要的来访宾客。小行人负责奔波四方,出使各国。大行人和小行人,职位不同,分工不同。后来,明代还设有专门的“行人司”,负责 传皇帝的圣旨或册封等事情。

司成:古代教育贵族子弟官职,

祭酒也是官职。这从何说起呢?——古代的祭祀礼仪祭天祭地,有一种叫浇奠祭祀,就是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把洒酒;执行这个礼仪的人——祭酒。 

祭酒,这个官职,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这里要读第四声,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最高学府,相当于北大清华。祭酒,他是负责主管国子监,其实就是校长的意思,大学校长或是教育部长。战国时期,荀子就曾经三次担任过祭酒这个官职。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韩愈就是“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就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我们学过韩愈的古诗《早春》,大家还会背诵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担任过国子监祭酒。

    第三句:  都堂 曰大抚台,称 巡按  大柱史

    都堂:尚书省总办公处的称呼,“都”是总揽包揽的意思。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他们的办公地点和分布是这样的,都堂,在正中间,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工三部办公处,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大抚台是都察院长官前面说,都察院长官都御史,这里又说“大抚台”,是不同时期的叫法。明朝都察院长官叫“都御史”,清朝时期叫“抚台”和别的名称了。

 

第四句: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的称呼也就是一方之长。地方官的意思

藩侯:是指藩王。还是地方官。

布政:掌管一省户政赋役的行政长官。

方伯、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别称。都是地方官的名称。

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户籍 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地方的最高长官

宪台、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提刑按察司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提刑按察使在明代与布政使并为一省最高长官,明朝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布政司就相当于省长。

 

  第五句: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掌管宗室子弟教育的宗师,称为 大文衡;他的副手被称为大宪副。


大家别被这么多官职弄晕了,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么官职呢?因为官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封建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好了,就去做官,报效国家。所以,为官要忠诚清廉,为国为民。这是老师的个人的一点个人理解。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