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

标签:
明朝清朝天上街市上海宋城浦东 |
分类: 上海穷游 |
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清景好天良夜,赏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万里江山传舍,千年基业浮萍。英雄无数葬荒丘,何必你争我斗。漫说胡元逐北,请看明室龙兴。前人田地后人收,都是循环天理。
九十载,胡虏元,入主中夏。指顾间,四海内,英雄并兴。明太祖,孤无依,托身皇觉。郭子兴,掳濠上,始往投军。威名著,豪杰从,风云际会。诸文臣,与武将,出类超群。先平汉,次灭吴,群雄悉伏。元顺帝,夜开门,抱头北窜。大明朝,建基业,定鼎金陵。
戒勿杀,马皇后,中宫贤助。禁宦官,永不得,预政典兵。改制度,崇经书,并定礼乐。磨人才,设科举,海内升平。国珍辔,友谅牀,雨不经意。戒为文,毋浮藻,务求理明。号洪武,卅一年,海内熙洽。皇太孙,继大统,改元建文。
古往今来分世代,争雄斗智弄刀兵。早知胡马常南下,安用防边万里城。不尽沧桑与废,纷争富贵荣华。夕阳依旧泛红霞,谁见汉宫铜马。月夜风凄露冷,听残遍地胡笳。回思故国泪如麻,慷慨悲歌泣下。锦绣河山谁是主,一朝甫灭一朝兴。
世事滔滔如逝水,兴波作浪汹涌,源头归结尽流东。江山依旧在,几易主人翁。周寻地角与天涯,不见千年帝胄家。富贵荣华何所似,水中明月镜中花。竞争群逐秦奔鹿,附会宣传汉斩蛇。回首不堪怀往事,金陵飞燕在谁家。
罗一舟《探》
明太祖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走投无路下,投奔皇觉寺,当地闹饥荒,住持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边乞讨边流浪的三年,走遍了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他,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在浙西驻扎六年,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最终统一全国。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最终统一全国。
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朱元璋编了《铁榜文》、《资质通训》、《臣戒录》、《志戒录》,反复强调臣僚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洪武二十三年,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此案延续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共三万多人。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主要职能为侦查、逮捕、审问等,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被株连两万五千人。“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大量功臣被杀,导致朝廷无可派之将。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太子早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燕王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缺乏谋略,又受周礼约束,妇人之仁,战争历时四年,朱棣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次年为永乐元年,以正大统。
明成祖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故名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明初的外交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朝对周边藩国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在郑和之前,朱棣派遣尹庆出使了古里、满剌加、爪哇和苏门答腊,又南征安南(今越南),将之纳入明王朝版图,使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朱棣还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七八千种,但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现仅存800余卷散落于世界。
朱棣长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体态肥胖,虽在靖难之役期间以一万老弱病残之兵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但并不讨朱棣喜爱,后因立嫡以长的祖训以及“好圣孙”朱瞻基的缘故,被立为皇太子,数次监国,颁布大赦令,重新命夏原吉任户部尚书,使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任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驾崩,传位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幼年聪颖,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的三杨内阁,与其父统治时期合称“任宣之治”。
明朝中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孝宗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司法,创造“弘治中兴”,扭转了明朝一路向下的颓势,而李东阳、刘健、谢迁的内阁组合,时人云“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是“天下三贤相”之一。
明朝后期,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也因张居正的改革有了“嘉靖中兴”和“万历中兴”,但祖孙二人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所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又见红楼梦》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26年,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外部受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贵族分权势力矛盾冲突日益严重。
旗人的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的狩猎组织,初置黄、白、红、蓝四色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多猜测:其一,“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封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故取大清为号;其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1643年,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进占京师,顺治帝在南郊天坛祭天,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以王镇守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
清廷稳定后,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提前亲政,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顺治大训》,编纂《资政要览》,命名宫禁为紫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南台为瀛台。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福临决心出家,后虽暂罢此念,内心已然受到佛法的熏陶,次年染上天花,与世长辞,终年24岁。
1661年,8岁的玄烨即位,14岁擒拿鳌拜,亲理朝政,成年后,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终年69岁,庙号圣祖。
康熙晚年,24个儿子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康熙帝二立二废太子胤礽,大阿哥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三阿哥主动退出竞争,最终形成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因毙鹰事件,八爷党转为十四爷党,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四阿哥留京,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着胤禛继承皇位。雍正为防止兄弟夺嫡惨剧,将诏书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自己也私备一份,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取出两份遗诏,当场对照无误后,才能宣布继承人。
雍正帝善于治国、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毫不手软地整肃皇族中反对派,除了康熙十三子胤祥,雍正将康熙皇三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四子均被削宗籍、圈禁、甚至改名,当年的功臣隆科多、年羹尧,也被施以严酷惩罚。
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心目中的储君,因弘历曾得康熙帝的宠爱,且短短几年,便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雍正十一年,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让他参与处理平定准格尔叛乱和贵州苗民起义等重要军务。
乾隆初政,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集中力量纠正前朝的弊政,将长期监禁的政敌允禵等释放出狱恢复爵位,妥善处理遗留问题,调整皇室内部关系失调的局面。
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享年89岁,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巨大成绩,完善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重视汉学,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民间艺术也有很大发展,京剧就开始于乾隆年间。
《卖花姑娘》
嘉庆帝,初改元,白莲教反。初秉政,除巨奸,和珅下狱。遏漏巵,禁鸦片,订定章程。道光帝,初改元,回乱旋定。林则徐,严战备,屡却英军。香港让,五口开,主权丧尽。咸丰帝,遭世乱,太平军兴。上尊号,洪天王,南京正位。广东省,虐洋商,联军麕至。第一次,陷大沽,天津定约。圆明园,被焚毁,二次约成。
同治帝,方幼冲,两后听政。曾国藩,深任用,节制诸军。更命那,左宗棠,平定两浙。太平军,当此际,如扇扑萤。那拉氏,立幼君,贪图干政。遂径行,将载湉,继统为君。玛加理,被戕残,烟台订约。收伊犁,曾纪泽,奉使俄京。日本国,灭琉球,东邻渐逼。平朝鲜,吴长庆,执大院君。越南地,与法争,终归割让。西南藩,嗟缅甸,又灭于英。
清政府,留虚名,下诏逊位。大中华,合五族,共和告成。廿五史,细评论,几场兴废。传道统,古曾闻,三皇五帝。论征伐,起商周,历代相承。一朝朝,争社稷,遣将调兵。推翻帝主共和良,干戈玉帛相像。自兹世界文明甚,万岁千秋庆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