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商业领域,“见好就收”是做生意的一种策略,商家达到预期的盈利效果,就要及时收手,避免暴露潜在的风险。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傅文仁,却在微信群发言中“劝”采访时被打的调查记者“该见好就收”,还直接爆了粗口,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暗访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学学生营养餐问题,中国教育报两位记者被当地民警殴打,是这两天传媒圈里闹出的大新闻。本来打人的警察已经受到了处置:推打记者的派出所副所长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派出所所长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县公安局主管副局长则被接受诫勉谈话。当地官方态度明确,意识到了这一事件的恶劣性。
记者被打,群情激愤,及时处置,不失为一种果断。然而,那位从事舆情工作的副总裁,颇有和趋向于平稳的舆情对着干的意思。他在微信群里说,“可以猛批一下记者,把火引到记者身上”。这实在令人难以理喻:被打的记者怎么成了傅副总裁眼中的职业规范败坏者呢?原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警察打人事实,被傅副总裁一搅和,好像就能变浑了?
究竟是什么让堂堂舆情公司副总裁直爆粗口?原来,被打记者在当地官方公布处理意见后,认为当前的处置只是党委和政府的内部处分,无法代替法律追责。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期待,如果事情进入司法渠道,通过法治途径解决,无论被打者的诉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都是最大的赢家。显然,谁都不能剥夺受害者的合法权利。
傅副总裁把舆情处置放在了舆论监督的对立面上,他觉得记者“得理不让人”,就是认为记者提出的进一步诉求干扰了舆情处置。话说白了,在这个自称有五六年调查记者经历的前记者眼里,什么新闻监督、权力的谦卑、文明执法都不那么重要,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记者有没有“搞事情”。
在一部分舆情工作者眼里,没有舆情就是最好的舆情。一有新闻事件发生,他们就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他们眼里,记者都是自己的敌人,破坏着自己的饭碗。他们给出的舆情处置意见,就是让记者闭嘴,让舆论噤声,好像这样就歌舞升平了。这种处理舆情的态度,就是逆着舆情走,有时靠强压,有时靠抹黑,不惜使出卑鄙的手段。
在这些人眼里,记者就是来“搞事”的,舆论监督就是给政府难堪。面对舆论的诉求,他们还总想着讨价还价,期待记者“见好就收”。他们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有时候,一些舆情工作者依附于权力,名为引导舆情,实则排演一场场掩耳盗铃的戏码。
平心而论,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新闻媒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足之处。有的监督报道动机不纯,个别监督报道颠倒黑白,这让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新闻工作者产生怀疑,一种污名化记者的情绪客观存在。可情绪往往是泛化的,舆情处置,不就是要剥离舆情中的应激情绪,让社会议题的讨论回归理性与平和吗?
如果依照傅副总裁的思路,煽动社会舆论和记者“互撕”,一些本来对记者带有情绪的人,可能因此找到宣泄情绪的出口,借题发挥,没事找事。如此处置舆情,非但不能弥合分歧,反而制造矛盾,让公众注意力失焦,把一个问题平白无故地安插到另一个问题上面。
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府,当然需要舆情工作。但个别政府官员以及舆情工作者,把舆情工作当成了给皇帝做新衣,在面对具体的、清楚的问题时,不彻底反思工作方法哪里出了问题,只想着借助舆情处置力量掩盖问题,或者把讨论的焦点带偏。这样的舆情工作仍然是肤浅的,或许一时能“过关”,实则是把政府形象一步一步推到火山口边。
舆情不是记者“搞”出来的,监督自然不会也不能“见好就收”,真正的“好”就是让具体事件得到合理处置。而且,事件就是事件,现象就是现象,把特定事件没有底线地放大,迎合某种社会情绪,只会加剧社会的撕裂,群体间的裂痕也会越来越难以弥合。
这种撕裂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搅浑水、火上浇油是一种影响恶劣的舆情处置手段。城管执法不当,不就事论事地反思和解决问题,只说当事城管是“临时工”;发生医患纠纷,动辄祭出“医闹”的大旗,利用医患矛盾的社会情绪拉偏架;师生出现冲突,下意识把板子敲到学生身上……撕裂让对话难以实现,阻碍了社会散发善意的通道,也让公共议题的讨论无限失焦。
甘南之事发酵至今,横生诸多枝节,可营养餐究竟有没有问题,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纷扰之中,这才是议题真正的核心,舆情工作最该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日前,黑龙江省教育厅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作的问题,发布了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希望真相尽快水落石出。
(文/王钟的)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