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骗走“准女大学生”徐玉玉9900元学费的电信诈骗嫌疑犯终于有了下落,4人落网2人在逃。这位因承受不住打击,心脏骤停猝死的女孩子,泉下之灵不知能否有一点安慰。嫌犯落网距案发刚好一周,破案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这一重要进展,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点赞。说实话,我看到好多人在问“是不是只有死了人才会重视”、“原来不是破不了案,就看到底是不是真重视”。话虽是带着情绪,但追问的却是真问题。
电信诈骗愈演愈烈,已经是久治不愈的陈年老病了。如今骗子们不断将手伸向弱势群体,不但要钱还会取命。今年5月,甘肃乡村教师范银贵被骗取23万元,最终上吊自杀。而这几天,除了徐玉玉之外,山东临沭县的大学生宋振宁同样因为被诈骗导致猝死。此外,湖北十堰的准大学生李倩倩4万元学费,也在这几天被骗光。范银贵自杀时,还有不少人调侃他“智商余额不足”。但到徐玉玉之死,人们终于发现这个骗局真的没那么简单:前一天学校通知发放助学金,第二天掌握详细个人资料的骗子就以此为幌子实施犯罪。这么精准的犯罪手法,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保证能识破,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毕业生。
此前我曾在文章里说过,骗子们借用高科技手段,有组织有预谋地向普通民众行骗。这就像赛跑,一方骑着即使再破的自行车,也总会赢过一部分徒步的人。因为双方较量的量级就不一样,概率决定了总会有人上当。所以打击电信诈骗,需要靠行政体制的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堵住漏洞、追缉嫌犯。但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并不能令人满意。有统计显示,电信诈骗的破案率不足3%,也有人说不足1%。而在事前的预防环节更是漏洞重重,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被作为商品在网上随意买卖。徐玉玉的上当,显然与骗子掌握了其精准的个人信息有关。媒体调查暗访能够发现学生信息的黑色交易链,网监部门为何搜索不到?而立法不完善,责任归属不明,则给了电信运营商推脱借口,不肯投入成本提高筛查诈骗电话的技术水平。这么多年来,在事前预防、事后追缉两方面,都没有做过努力、没有拿出过有效的补救举措,却向公众摊摊手说“哎呀,骗子太狡猾,这事不好办啊”,这又如何得到民众的认可呢。
昨天湖北潜江市公布一起对公职人员网上传播请愿书的处分,通报中不但对于何人何时在几个微信群中传播“请愿书”调查得清清楚楚,甚至还能从围观人员中准确地找出四名党员及公职人员。调查能力之强大,真是出人意料。此事也许不能与电信诈骗同等类比,但两条新闻同时出现的时候,总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此次徐玉玉案,当舆论汹汹时,公安机关短短几天内就将嫌疑犯捉拿在案。嫌犯落网,当然是件好事。可是人们也免不了要想,以往如此低的破案率,究竟是绝大多数案件都太棘手,还是说只有舆论施压才会有破案动力呢?
电信诈骗遍地开花,仅靠对一两起案件的集中办理,难以还公众安全感。关键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压制住其泛滥势头。打击电信诈骗,并不是公安部门一家之责。需要对涉及到的电信、金融、网监、公安等各个环节统筹协调,该立法的立法,该追责的追责。否则,犯罪分子的手段日新月异,而体制却缺乏创新动力,徐玉玉的悲剧何时能休?
有人将徐玉玉比喻为电信诈骗领域的魏则西。魏则西之死促使了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的整顿,那么徐玉玉的死,能带来电信诈骗监管上的一点点进步么?不管能与不能,一个社会的进步总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总归是悲凉。
(文/于永杰)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